|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 1 油茶分布及产量 | 第11页 |
| 2 油茶果实组成及主要化学成分 | 第11页 |
| 3 油茶籽油 | 第11-13页 |
| ·油茶籽油简介 | 第11-12页 |
| ·油茶籽油的应用 | 第12-13页 |
| 4 水酶法提油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5 茶籽多糖 | 第14-20页 |
| ·多糖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茶籽多糖的研究进展 | 第15页 |
| ·茶籽多糖生理功能 | 第15-16页 |
| ·茶籽多糖提取 | 第16-18页 |
| ·多糖的分离 | 第18-19页 |
| ·多糖的纯化 | 第19-20页 |
| 6 油茶皂素 | 第20-22页 |
| ·油茶皂素简介 | 第20页 |
| ·油茶皂素的应用 | 第20-21页 |
| ·油茶皂素的纯化 | 第21-22页 |
| 7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茶籽多糖的分离 | 第24-38页 |
| 1 材料与设备 | 第24-25页 |
| ·试验材料 | 第24-25页 |
| ·试验仪器 | 第25页 |
| ·主要试剂 | 第25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25-28页 |
| ·多糖的测定(蒽酮-浓硫酸比色法) | 第25-26页 |
| ·盐酸-乙醇等电点法最佳条件的确定及对比试验 | 第26-27页 |
| ·茶籽多糖的活性炭脱色最佳条件优化 | 第27-28页 |
| ·醇沉淀条件的确定 | 第28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8页 |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8-36页 |
| ·蒽酮比色法标准曲线 | 第28-29页 |
| ·盐酸-乙醇等电点法最佳条件的确定及对比试验结果 | 第29-33页 |
| ·活性炭脱色最佳条件优化结果 | 第33-36页 |
| ·乙醇添加倍数对茶籽多糖得率的影响 | 第36页 |
| 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茶籽粗多糖的纯化 | 第38-43页 |
| 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38页 |
| ·试验材料 | 第38页 |
| ·试验设备和器材 | 第38页 |
| ·试验试剂 | 第38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38-39页 |
| ·732型阳离子交换树脂预处理 | 第38-39页 |
| ·阳离子交换树脂静态吸附试验 | 第39页 |
| ·茶籽多糖的分级 | 第39页 |
| ·茶籽多糖的光谱扫描 | 第39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9页 |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 ·静态吸附试验结果 | 第39-40页 |
| ·多糖的柱层析分级结果 | 第40-41页 |
| ·光谱扫描图 | 第41-42页 |
| 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多糖的抗氧化性研究 | 第43-47页 |
| 1 材料与设备 | 第43-44页 |
| ·试验材料 | 第43-44页 |
| ·试验仪器 | 第44页 |
| ·试验试剂 | 第44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44-45页 |
| ·茶籽粗多糖清除自由基的试验 | 第44-45页 |
| ·COP1、COP2、COP3三种组分对自由基清除强弱的比较 | 第45页 |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5-46页 |
| ·茶籽粗多糖清除自由基结果 | 第45页 |
| ·COP1、COP2、COP3三组分清除自由基的强弱 | 第45-46页 |
| 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五章 油茶皂素的分离与纯化 | 第47-54页 |
| 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第47-48页 |
|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 ·试验仪器 | 第47页 |
| ·试验试剂 | 第47-48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48-49页 |
| ·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 | 第48页 |
| ·四种不同大孔树脂静态脱色试验 | 第48页 |
| ·树脂用量对油茶皂素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48页 |
| ·pH对油茶皂素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 ·温度对油茶皂素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49页 |
| ·树脂法对油茶皂素纯化 | 第49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49页 |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 ·四种不同大孔树脂静态脱色结果 | 第49-50页 |
| ·树脂用量对油茶皂素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50页 |
| ·pH对油茶皂素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50-51页 |
| ·温度对油茶皂素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51页 |
| ·DM-2树脂对油茶皂素纯化结果 | 第51-52页 |
| 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4-57页 |
| 1 结论 | 第54-55页 |
| 2 创新点 | 第55页 |
| 3 展望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