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甘蔗糖蜜酒精废液生产腐植酸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1页 |
| ·甘蔗糖蜜酒精废液概况 | 第11-14页 |
| ·甘蔗糖蜜酒精废液的特点 | 第11-12页 |
| ·甘蔗糖蜜酒精废液的处理方法 | 第12-14页 |
| ·腐植酸的概述 | 第14-19页 |
| ·腐植酸的起源及形成 | 第14-15页 |
| ·腐植酸的分布 | 第15页 |
| ·腐植酸的分类 | 第15页 |
| ·腐植酸的元素组成 | 第15-16页 |
| ·腐植酸的官能团 | 第16页 |
| ·腐植酸的结构 | 第16-17页 |
| ·腐植酸的性质 | 第17页 |
| ·腐植酸的提取 | 第17-18页 |
| ·腐植酸的应用 | 第18-19页 |
| ·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 ·本研究的选题背景 | 第19-20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页 |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腐植酸生产菌株的筛选和鉴定 | 第21-3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1-26页 |
| ·材料 | 第21-22页 |
| ·方法 | 第22-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 ·初筛结果 | 第26-27页 |
| ·复筛结果 | 第27-28页 |
| ·菌株H812的遗传稳定性试验 | 第28页 |
| ·菌株H812的培养特征 | 第28-30页 |
| ·菌株H812的ITS序列分析 | 第30页 |
| ·菌株H812的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33-4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 ·材料 | 第33页 |
| ·方法 | 第33-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46页 |
| ·菌株H812种子培养条件及其生长曲线 | 第35-36页 |
| ·培养基浓度对腐植酸产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发酵时间对腐植酸产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 ·发酵温度对腐植酸产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 ·摇床转速对腐植酸产量的影响 | 第39页 |
| ·初始pH对腐植酸产量的影响 | 第39-40页 |
| ·接种量对腐植酸产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 ·装液量对腐植酸产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 ·发酵条件正交试验 | 第42-44页 |
| ·斐林试剂测定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4页 |
| ·处理前后酒精废液的总糖、总氮和锤度的变化 | 第44-45页 |
| ·化学需氧量和生物需氧量的变化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腐植酸提取及其性质测定 | 第47-6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7-51页 |
| ·材料 | 第47-48页 |
| ·方法 | 第48-5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1-66页 |
| ·NaOH溶液浓度的选择 | 第51-52页 |
| ·Na_4P_2O_7溶液浓度的选择 | 第52页 |
| ·提取液加入量的优化 | 第52-53页 |
| ·提取时间的优化 | 第53-54页 |
| ·提取温度的优化 | 第54-55页 |
| ·酸析处理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 第55页 |
| ·提取条件正交试验 | 第55-57页 |
| ·腐植酸浓度与UV254值的关系 | 第57-58页 |
| ·紫外光谱 | 第58-59页 |
| ·A_4/A_6分析 | 第59-60页 |
| ·色调系数分析 | 第60-61页 |
| ·荧光光谱分析 | 第61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1-63页 |
| ·腐植酸pH值的测定 | 第63-64页 |
| ·絮凝极限的测定 | 第64-65页 |
| ·官能团的测定 | 第65-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 ·总结 | 第67-68页 |
| ·展望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 附录 | 第76-79页 |
| 附录1 主要仪器 | 第76-77页 |
| 附录2 主要药品 | 第77-78页 |
| 附录3 主要溶液及试剂配置方法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