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研究动机 | 第9-10页 |
二、研究背景 | 第10-17页 |
(一)各种“身体”话语的构建 | 第10-12页 |
(二)音乐表演理论的启示 | 第12-14页 |
(三)音乐教育理论的启示 | 第14-17页 |
第一章 “身体”与音乐欣赏活动的概念阐释 | 第17-26页 |
第一节“身体”概念阐释 | 第17-22页 |
一、“身体”概念的哲学来源与发展 | 第17-18页 |
二、现象学中的“身体”概念 | 第18-20页 |
三、“身体”与艺术本源 | 第20-22页 |
第二节 音乐欣赏活动的概念阐释 | 第22-26页 |
一、传统音乐欣赏理论对音乐欣赏的定义 | 第22-24页 |
二、音乐欣赏活动概念内涵的剖析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音乐欣赏理论中“身体”问题研究概述及反思 | 第26-60页 |
第一节 音乐欣赏理论中“身体”问题研究概述 | 第26-43页 |
一、西方传统音乐欣赏美学对“身体”问题的忽视 | 第28-32页 |
(一)自律论对“身体”的回避 | 第28-30页 |
(二)他律论对“身体”的忽略 | 第30-32页 |
二、中国古代音乐思想对“身体”研究的局限 | 第32-36页 |
三、20 世纪以来音乐欣赏理论对“身体”研究的不足 | 第36-43页 |
(一)接受美学对音乐欣赏研究的重大影响及对“身体”的忽视 | 第37-39页 |
(二)音乐心理学对欣赏理论研究方向的指引及对“身体”的解构 | 第39-41页 |
(三)其他音乐欣赏理论研究对“身体”的提及 | 第41-43页 |
第二节 对音乐欣赏理论中“身体”问题研究不足的反思 | 第43-60页 |
一、音乐欣赏理论对“身体”问题研究不足的根源 | 第43-55页 |
(一)音乐起源与发展中“身体”地位的变化 | 第44-50页 |
(二)社会传统对音乐欣赏活动中“身体”的压抑 | 第50-52页 |
(三)当代媒介环境下的“身体”问题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凸显 | 第52-55页 |
二、音乐欣赏理论对“身体”问题研究不足的缘由 | 第55-60页 |
(一)西方音乐观念的缘由 | 第56-57页 |
(二)西方思维模式的缘由 | 第57-60页 |
第三章 音乐欣赏活动三要素中的“身体”问题 | 第60-113页 |
第一节 音乐欣赏者的“身体”活动 | 第60-83页 |
一、欣赏者“身体”的感觉活动 | 第62-72页 |
(一)听觉感受 | 第63-65页 |
(二)联觉机制 | 第65-67页 |
(三)动觉感应 | 第67-69页 |
(四)体验:整体的“身体”感觉 | 第69-72页 |
二、欣赏者“身体”的意识活动 | 第72-77页 |
(一)“身体”知觉活动 | 第73-75页 |
(二)“身体”记忆活动 | 第75-77页 |
三、欣赏者“身体”的感情活动 | 第77-83页 |
(一)音乐欣赏者的“身体”情绪反应机制 | 第78-80页 |
(二)音乐欣赏者的“身体”情感状态 | 第80-83页 |
第二节 作为音乐欣赏对象的“身体”意义 | 第83-99页 |
一、音乐欣赏对象中的“身体” | 第84-89页 |
(一)“音乐作品”作为欣赏对象的片面性 | 第84-85页 |
(二)“身体”作为音乐欣赏对象之一的合理性 | 第85-89页 |
二、欣赏对象中的“身体”对于欣赏者的意义 | 第89-99页 |
(一)作为表情显现的“身体” | 第92-95页 |
(二)作为风格特征的“身体” | 第95-96页 |
(三)作为文化观念的“身体” | 第96-99页 |
第三节 音乐欣赏场中的“身体间性” | 第99-113页 |
一、“身体间性” | 第100-101页 |
二、音乐欣赏场 | 第101-103页 |
三、不同音乐欣赏场中的“身体间性” | 第103-113页 |
(一)媒介欣赏场中的“身体间性” | 第104-106页 |
(二)剧院欣赏场中的“身体间性” | 第106-109页 |
(三)自然生活环境欣赏场中的“身体间性” | 第109-110页 |
(四)仪式欣赏场中的“身体间性” | 第110-111页 |
(五)社会生活欣赏场中的“身体间性” | 第111-113页 |
结论 | 第113-117页 |
致谢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