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孔子学院教学模式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14页 |
| ABSTRACT | 第14-16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6-21页 |
|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 ·世界全球化要求我们把中华文化推向海外 | 第16-17页 |
| ·中华民族的复兴要求我们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 | 第17页 |
| ·世界各国大力进行本国语言的国际推广工作 | 第17-18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实地调查采访法 | 第19页 |
| ·网络、文献收集法 | 第19页 |
| ·个案分析比较法 | 第19-20页 |
|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 ·穷尽式多方位地分析了孔子学院的前期研究成果 | 第20页 |
| ·以海外孔子学院的教学模式为立足点进行个案研究 | 第20页 |
| ·研究对象细分到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 | 第20页 |
| ·数据资料多为实地调查搜集而得 | 第20-21页 |
| ·以图表形式进行数据的量化对比分析 | 第21页 |
| ·区分汉字圈和非汉字圈的汉语教学 | 第21页 |
| 第二章 海外孔子学院现况及前期研究综述 | 第21-31页 |
| ·海外孔子学院现况 | 第21-23页 |
| ·国内关于海外孔子学院前期研究的综述 | 第23-31页 |
| ·前期研究的总体情况 | 第24-25页 |
| ·前期研究的论文内容 | 第25-29页 |
| ·孔子学院的办学与发展方面 | 第26-27页 |
| ·孔子学院的具体教学情况 | 第27页 |
| ·孔子学院所用教材 | 第27页 |
| ·孔子学院的师资问题 | 第27-28页 |
| ·国家软实力建设方面 | 第28-29页 |
| ·孔子学院的比较研究 | 第29页 |
| ·前期研究所提问题与建议 | 第29-30页 |
| ·探讨前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全球汉语教学模式分析 | 第31-38页 |
| ·对教学模式的认识 | 第31-36页 |
| ·教学模式的定义 | 第31-32页 |
| ·教学模式的构成 | 第32页 |
| ·教学模式的作用 | 第32-33页 |
| ·教学模式的类型 | 第33-36页 |
| ·汉语学习机构的教学模式分析 | 第36-38页 |
| ·国内大学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 | 第36页 |
| ·国内大学汉语短期班教学模式 | 第36页 |
| ·国外大学汉语专业的教学模式 | 第36-37页 |
| ·国外大学汉语短期班教学模式 | 第37页 |
| ·外企汉语培训机构的教学模式 | 第37-38页 |
| ·民间汉语教学机构的教学模式 | 第38页 |
| 第四章 海外孔子学院教学模式分析 | 第38-57页 |
| ·非汉字圈范围内的海外孔子学院 | 第38-52页 |
| ·选择俄罗斯孔子学院为代表做个案研究的理由 | 第38-39页 |
| ·社会文化因素 | 第38-39页 |
| ·语言结构因素 | 第39页 |
| ·西伯利亚地区—以布里亚特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为例 | 第39-45页 |
| ·招生宣传形式 | 第40-41页 |
| ·教学对象分析 | 第41-43页 |
| ·课程设置分析 | 第43-45页 |
| ·师资情况分析 | 第45页 |
| ·教学环境分析 | 第45页 |
| ·远东地区—以远东联邦大学孔子学院为例 | 第45-52页 |
| ·招生宣传形式 | 第46-47页 |
| ·教学对象分析 | 第47-50页 |
| ·课程设置分析 | 第50-51页 |
| ·师资情况分析 | 第51页 |
| ·教学评价系统分析 | 第51-52页 |
| ·汉字圈范围内的海外孔子学院 | 第52-57页 |
| ·以日本爱知大学孔子学院为例 | 第52-57页 |
| ·招生宣传形式 | 第53页 |
| ·教学对象分析 | 第53-56页 |
| ·课程设置分析 | 第56页 |
| ·师资情况分析 | 第56-57页 |
| 第五章 海外孔子学院教学模式成熟化发展建议 | 第57-61页 |
|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发展建议 | 第57-60页 |
| ·汉字圈与非汉字圈对汉语的认知区别 | 第57-58页 |
| ·汉字圈语言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 | 第58-59页 |
| ·非汉字圈语言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 第59页 |
| ·中国文化课程教学方法 | 第59-60页 |
| ·编写和使用教材方面的发展建议 | 第60页 |
| ·师资培训方面的发展建议 | 第60-61页 |
| 第六章 本课题的后续研究建议 | 第61-62页 |
| ·海外孔子学院教学模式个案研究可进一步细化 | 第61页 |
| ·评估体系方面可继续进行深入量化分析研究 | 第61页 |
| ·本课题提出的教学模式还需通过现实验证修改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69-70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