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格索引 | 第1-11页 |
| 图形索引 | 第11-13页 |
| 摘要 | 第13-15页 |
| ABSTRACT | 第15-1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32页 |
| ·超高压均质 | 第18-22页 |
| ·超高压均质技术简介 | 第18-19页 |
| ·超高压均质的机理 | 第19-20页 |
| ·剪切作用 | 第19页 |
| ·高速流体撞击作用 | 第19页 |
| ·涡旋作用 | 第19页 |
| ·气穴作用 | 第19-20页 |
| ·超高压均质对食品成分和品质的影响 | 第20页 |
| ·超高压均质对微生物的影响 | 第20-22页 |
| ·超高压均质与其它手段相结合进行杀菌的研究 | 第22页 |
| ·澳豆 | 第22-24页 |
| ·绿色健康食品介绍:澳豆 | 第22-23页 |
| ·澳豆潜在的保健功效 | 第23-24页 |
| ·降糖血指数(Glycemic Index,GI) | 第23页 |
| ·抑制食欲和促进能量平衡 | 第23页 |
| ·有利于控制血糖 | 第23页 |
| ·改善血脂构成 | 第23页 |
| ·降低血压 | 第23页 |
| ·改善肠胃健康 | 第23-24页 |
| ·溶菌酶的研究 | 第24-28页 |
| ·作用机理 | 第24-25页 |
| ·溶菌酶的抑菌谱 | 第25页 |
| ·溶菌酶的应用 | 第25-28页 |
| ·溶菌酶在食品中的应用 | 第25-27页 |
| ·溶菌酶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 第27-28页 |
| ·溶菌酶的市场行情 | 第28页 |
| ·栅栏技术 | 第28-29页 |
| ·栅栏理论和技术 | 第28-29页 |
| ·内平衡和栅栏技术 | 第29页 |
| ·本文研究的选题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9-32页 |
| ·立题背景和意义 | 第29-31页 |
| ·主要内容 | 第31-32页 |
| 第二章 超高压均质对澳豆豆乳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的影响 | 第32-48页 |
| ·引言 | 第32-3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3页 |
| ·实验方法 | 第33-35页 |
| ·澳豆豆乳的制作 | 第33页 |
| ·超高压均质处理方法 | 第33页 |
| ·澳豆豆乳中可溶性固形物、脂肪、纤粗维和蛋白质的测定 | 第33-34页 |
| ·蛋白质溶解度的测定 | 第34页 |
| ·澳豆豆乳中微生物的测定 | 第34页 |
| ·澳豆豆乳色泽的测定 | 第34页 |
| ·澳豆豆乳稳定性的测定 | 第34-35页 |
| ·澳豆豆乳中颗粒大小测定 | 第35页 |
| ·澳豆豆乳pH值、表观黏度的测定 | 第35页 |
| ·透射电镜 | 第3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5-47页 |
| ·化学组成分析 | 第35-36页 |
| ·澳豆豆乳中可溶性固形物、脂肪、灰分、纤粗维和蛋白质的测定 | 第35页 |
| ·超高压均质对澳豆豆乳中蛋白质溶解度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微生物分析 | 第36-39页 |
| ·超高压均质对澳豆豆乳中微生物的影响 | 第36-37页 |
| ·杀菌效果正交试验设计 | 第37-39页 |
| ·物理化学分析 | 第39-45页 |
| ·超高压均质对澳豆豆乳色泽的影响 | 第39-41页 |
| ·超高压均质对澳豆豆乳稳定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 ·超高压均质对澳豆豆乳表观勃度的影响 | 第42-44页 |
| ·超高压均质对澳豆豆乳的pH及颗粒大小的影响 | 第44-45页 |
| ·澳豆豆乳微结构分析 | 第45-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三章 超高压均质与溶菌酶协同作用对微生物的影响 | 第48-66页 |
| ·前言 | 第4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8-52页 |
| ·仪器设备 | 第48-49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49-50页 |
| ·试验菌株 | 第49页 |
| ·主要培养基及试验试剂 | 第49-50页 |
| ·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 ·菌种的活化及传代培养 | 第50页 |
| ·生残菌数的测定方法 | 第50页 |
| ·溶菌酶标准溶液的制备 | 第50页 |
| ·溶菌酶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50-51页 |
| ·样品超高压均质处理 | 第51页 |
| ·溶菌酶对微生物的处理 | 第51页 |
| ·超高压均质对溶菌酶处理 | 第51页 |
| ·超高压均质对微生物的处理 | 第51页 |
| ·超高压均质和溶菌酶对微生物协同处理 | 第51-52页 |
| ·扫描电镜 | 第52页 |
| ·数据分析 | 第52页 |
| ·数学模型 | 第5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2-62页 |
| ·溶菌酶对细菌的最小抑制浓度(MIC) | 第52-53页 |
| ·超高压均质和溶菌酶协同处理对微生物的影响 | 第53-60页 |
| ·超高压均质和溶菌酶协同作用对大肠埃希氏菌生长的影响 | 第53-57页 |
| ·超高压均质和溶菌酶协同作用对蜡样芽孢杆菌生长的影响 | 第57-58页 |
| ·超高压均质和溶菌酶协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恶臭假单孢菌生长的影响 | 第58-60页 |
| ·超高压均质处理对溶菌酶的影响 | 第60-61页 |
| ·超高压均质对菌株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61-62页 |
| ·讨论 | 第62-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6页 |
| 全文结论 | 第66-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