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赣南采茶戏的唱腔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引言 | 第6-7页 |
第一章 赣南采茶戏的历史源流 | 第7-9页 |
第一节 赣南采茶戏的形成与发展 | 第7-8页 |
第二节 赣南采茶戏的传承 | 第8-9页 |
第二章 赣南采茶戏唱腔的音乐形态特征 | 第9-22页 |
第一节 旋法与调式 | 第9-17页 |
一、五声徵调 | 第9-11页 |
二、五声羽调 | 第11-13页 |
三、五声商调 | 第13-14页 |
四、五声宫调 | 第14-15页 |
五、五声角调 | 第15页 |
六、双重调式或调式交替 | 第15-17页 |
第二节 板式与曲体结构 | 第17-22页 |
一、单句结构的一段体 | 第17-18页 |
二、方正的“起、承、转、合”四句结构一段体 | 第18-19页 |
三、上下对称一段体 | 第19页 |
四、重复式或引伸式的多句(或散句)结构一段体 | 第19-21页 |
五、叠奏式变化多段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赣南采茶戏唱腔的表演艺术特征 | 第22-40页 |
第一节 唱腔的表现形式 | 第22-31页 |
一、唱腔曲牌特点 | 第22-26页 |
二、唱腔的演唱特征 | 第26-29页 |
三、“三腔一调”的唱腔分类 | 第29-31页 |
第二节 演唱的技能、技巧 | 第31-38页 |
一、关于语言 | 第31-32页 |
二、关于声、字、气 | 第32-34页 |
三、关于共鸣 | 第34页 |
四、关于衬词 | 第34-36页 |
五、关于润腔 | 第36-38页 |
第三节 综合的艺术表现特色 | 第38-40页 |
一、乐队与伴奏 | 第38-39页 |
二、角色行当体制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