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9页 |
2. 对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同义词、近义词学习情况调查 | 第9-15页 |
·调查对象及方式 | 第9页 |
·调查结果和相关分析 | 第9-13页 |
·结论 | 第13-15页 |
3. 对同义词和近义词的本体研究 | 第15-40页 |
·什么是同义词、近义词 | 第15-35页 |
·定义问题 | 第15-35页 |
·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分合 | 第22-23页 |
·判断同义词的标准 | 第23-33页 |
·意义标准 | 第23-29页 |
·同一概念标准 | 第23-26页 |
·同一事物标准 | 第26-29页 |
·义位同一标准 | 第29页 |
·意义形式标准 | 第29-33页 |
·替换法 | 第29-32页 |
·同形结合法 | 第32-33页 |
·词性不同的词是否属于同义词 | 第33-35页 |
·同义词、近义词的分类 | 第35-37页 |
·意义角度的分类 | 第35-36页 |
·形式为主的分类 | 第36-37页 |
·同义词、近义词辨析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40页 |
4. 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同义词、近义词的研究 | 第40-47页 |
·同义词、近义词的界定及其分类 | 第40-41页 |
·近义词(或同义词)易错原因的分析 | 第41-42页 |
·近义词(或同义词)辨析 | 第42-45页 |
·小结 | 第45-47页 |
5.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词语辨析 | 第47-64页 |
·需要辨析的词语 | 第47-49页 |
·同义词和近义词 | 第49-64页 |
·语言的产生和言语的生成与理解 | 第49-51页 |
·词义和概念的关系 | 第51-53页 |
·概念 | 第53-55页 |
·同义词、近义词的判定 | 第55-56页 |
·同义词、近义词的分类 | 第56页 |
·同义词、近义词辨析 | 第56-64页 |
6. 余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70-71页 |
声明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