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学论文--教育与其他科学的关系、教育学分支论文--教育管理学论文--教育评价论文

发展性校本学生评价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图标索引第13-14页
引言第14-20页
第一章 学生评价概述第20-33页
 第一节 学生评价的本质观第20-22页
 第二节 学生评价的类型划分第22-26页
  一、 按照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划分第22-23页
  二、 按照评价参照标准化分第23-25页
  三、 按照评价方式划分第25-26页
  四、 按照评价指向划分第26页
  五、 按照其他方式划分第26页
 第三节 几对容易混淆的概念第26-28页
  一、 评价与测量第27页
  二、 学生评价与学生学业评价第27-28页
  三、 关于学习的评价与为了学习的评价第28页
 第四节 校本与校本学生评价第28-33页
  一、 学校层面的学生评价第29-31页
  二、 寓于课堂之内的学生评价第31-33页
第二章 学生评价的历史流变第33-58页
 第一节 古代的传统考试阶段第33-37页
  一、 古代中西方的考试第33-34页
  二、 口试的萌芽及其发展第34-35页
  三、 笔试的产生及其发展第35-37页
 第二节 近现代的科学测试阶段第37-41页
  一、 科学测试阶段的起因第37-38页
  二、 科学测试阶段的发展历程及特点第38-39页
  三、 科学测试阶段的理论探讨第39-41页
 第三节 当代的科学评价阶段第41-54页
  一、 科学评价阶段的起因及推动第41-43页
  二、 多元化阶段的发展历程及特点第43-50页
  三、 多元化阶段的理论分析第50-54页
 第四节 从学生评价的历史流变看其功能的变化第54-58页
第三章 英国校本学生评价研究第58-72页
 第一节 英国校本学生评价的背景分析第58-61页
  一、 执政党执政理念的更迭第58-59页
  二、 教育改革的新进展:课程2000的制定与实施第59-60页
  三、 校本学生评价现状的全国性调查第60-61页
 第二节 寓于三级评价体系之内的校本学生评价第61-72页
  一、 三级学生评价体系第61-63页
  二、 校本学生评价的特色第63-72页
第四章 美国校本学生评价研究第72-88页
 第一节 美国校本学生评价的背景分析第72-75页
  一、 对标准化测验的批判与绩效责任思想的产生第72-73页
  二、 对学生评价的理智批判第73-74页
  三、 学生评价的多元化与校本绩效责任制的生成第74-75页
 第二节 校本学生评价的各种改革举措第75-82页
  一、 对标准化测验的反思与改革第76-79页
  二、 对家长参与评价的新探讨第79页
  三、 对校本质性评价方式的关注第79-81页
  四、 对评价反馈的改革第81-82页
 第三节 校本学生评价的案例分析第82-88页
  一、 学校层面学生评价的教师角色分析第82-83页
  二、 课堂学生评价中的教师角色分析第83-88页
第五章 我国学生评价的历史演进及校本化的凸现第88-107页
 第一节 我国基础教育学生评价的历史演进第88-95页
  一、 《奏订学堂章程》:我国近代第一部涵盖细致学生评价规定的制度化文本第88-89页
  二、 我国测量运动中的学生评价第89-91页
  三、 生活教育运动中的学生评价第91页
  四、 苏联模式下的学生评价第91-92页
  五、 改革开放后我国学生评价领域掀起的三次浪潮第92-95页
 第二节 校本学生评价的凸现第95-100页
  一、 浮出水面的校本第95-98页
  二、 校本学生评价的凸现:从制度化走向实践化、实践化走向校本化第98-100页
 第三节 校本学生评价的体系透析第100-102页
 第四节 对我国校本学生评价的初步思考第102-107页
  一、 此校本非彼校本--对中外校本差别的思考第102页
  二、 旧框架与新思路?全新的体系?第102-103页
  三、 透析实践所引发的思考第103-107页
第六章 学校层面的学生评价第107-139页
 第一节 学校层面学生评价的价值取向及其成因第107-111页
  一、 为管理者服务第107-108页
  二、 为获得利益服务第108-110页
  三、 成因分析第110-111页
 第二节 对学校层面学生评价误区的思考第111-122页
  一、 考试文化--传统测验主导学生评价第111-116页
  二、 不良竞争一学生评价即竞争第116-122页
 第三节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如何成为可能第122-139页
  一、 建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共同体第122-130页
  二、 正确看待及应用传统测验第130-136页
  三、 建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的评价方法体系第136-139页
第七章 发展性课堂学生评价及其构建(上)第139-164页
 第一节 课堂学生评价简述第139-145页
  一、 课堂学生评价的背景与载体--建构性课堂第139-141页
  二、 课堂学生评价的组成第141-144页
  三、 课堂学生评价的生成性特征及由此构成的挑战第144-145页
 第二节 发展性课堂学生评价的特点及功能第145-148页
  一、 发展性课堂学生评价的特点第145-147页
  二、 发展性课堂学生评价的功能第147-148页
 第三节 构建发展性课堂学生评价的前提--确立学生的价值主体地位第148-159页
  一、 学生观的转变--从怀疑、打击到相信、珍视第149-155页
  二、 凸现学生的价值主体地位需要谨防晕轮、刻板效应第155-156页
  三、 明确学生在评价中的权利第156-159页
 第四节 课堂学生评价蓝图的构建与共享第159-164页
  一、 课堂学生评价蓝图及其构建第159-162页
  二、 师生共享评价蓝图第162-164页
第八章 发展性课堂学生评价及其构建(下)第164-204页
 第一节 课堂学生评价的常用工具与方法第164-177页
  一、 课堂学生评价常用工具第164-168页
  二、 课堂学生评价的方法--真实性评价第168-175页
  三、 形成适切性的评价工具与方法体系第175-177页
 第二节 促进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第177-187页
  一、 促进自评与互评所需要注意的几个阶段第177-180页
  二、 促进学生自评与互评可借助的几种方式第180-187页
 第三节 发展性课堂学生评价的反馈第187-198页
  一、 明确反馈的内髓以及现有的问题第187-191页
  二、 以发展性为定位的反馈第191-198页
 第四节 建构发展性课堂学生评价的案例分析第198-204页
第九章 走向整合的发展性校本学生评价第204-226页
 第一节 三种现状:冲突与对抗、漠视与忽略、附和与盲从第205-207页
  一、 附和与盲从第205-206页
  二、 漠视与忽略第206-207页
  三、 冲突与对抗第207页
 第二节 沟通与融合的发展性校本学生评价的几个特点第207-216页
  一、 英国对校本学生评价体系的探讨第208-214页
  二、 美国对校本学生评价体系的探讨第214-216页
 第三节 整合学生评价体系可能存在的问题第216-218页
  一、 两个层面学生评价目的与功能之间的冲突第216-217页
  二、 教师与管理者的关系第217页
  三、 教师的专业发展第217-218页
  四、 给予教师的空间第218页
 第四节 整合校本学生评价体系的几点建议第218-226页
  一、 评价内容与标准的趋同第219页
  二、 制定学校评价政策与整套学生评价计划第219-220页
  三、 设立评价协调者第220-223页
  四、 明确评价体系中各成员的绩效责任第223-224页
  五、 组织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校外培训第224-226页
结束语: 处于不断变革中的发展性校本学生评价第226-227页
参考文献第227-238页
后记第238页

论文共2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平面设计研究
下一篇:西安天虹电器有限公司营销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