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地理隐性课程概述 | 第9-13页 |
(一)隐性课程的概念 | 第9-11页 |
1.隐性课程是一种教育实践和结果 | 第9-10页 |
2.隐性课程是一种教育影响 | 第10页 |
3.隐性课程是一种教育经验 | 第10-11页 |
(二)地理隐性课程的内涵 | 第11-13页 |
二、地理隐性课程的特性、功能和表现形式 | 第13-21页 |
(一)地理隐性课程的特性 | 第13-15页 |
1.表达的潜隐性 | 第13页 |
2.作用的持久性 | 第13-14页 |
3.形式的多样性 | 第14页 |
4.影响的两重性 | 第14-15页 |
(二)地理隐性课程的功能 | 第15-17页 |
1.个性发展功能 | 第15-16页 |
2.校园建设功能 | 第16-17页 |
3.课程完善功能 | 第17页 |
(三)地理隐性课程的表现形式 | 第17-21页 |
1.物质形态 | 第17-18页 |
2.精神形态 | 第18页 |
3.制度形态 | 第18-19页 |
4.行为形态 | 第19-21页 |
三、地理隐性课程开发的原则和方法 | 第21-28页 |
(一)地理隐性课程开发的原则 | 第21-23页 |
1.整体性原则 | 第21页 |
2.自然性原则 | 第21-22页 |
3.灵活性原则 | 第22页 |
4.主动性原则 | 第22-23页 |
(二)地理隐性课程开发的方法 | 第23-28页 |
1.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 | 第23页 |
2.营造独特的地理学习物质环境 | 第23-25页 |
3.建设进取、民主、和谐的地理学习精神环境 | 第25-26页 |
4.重视地理显性课程中隐性课程资源的挖掘 | 第26-28页 |
四、地理隐性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的问题 | 第28-30页 |
(一)重视物质环境建设,忽视精神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地理隐性课程开发 | 第28页 |
(二)注重效果明显的“活动课”开发,忽视长远的文化氛围的建设 | 第28页 |
(三)重视师生关系的开发,忽视生生关系的开发 | 第28-29页 |
(四)重视地理隐性课程建设,忽视地理隐性课程管理 | 第29-30页 |
结论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附录 | 第33-37页 |
后记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