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客观要求 | 第9页 |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 | 第9页 |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应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途径之一 | 第9-10页 |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 第10-11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应用型人才 | 第11页 |
·应用型本科院校 | 第11页 |
·人才培养模式 | 第11页 |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 第11-12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国外部分 | 第12页 |
·国内部分 | 第12-15页 |
2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 第15-18页 |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渊源 | 第15页 |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规定 | 第15-16页 |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征 | 第16-18页 |
·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 第16-17页 |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教育与高职实用型人才教育 | 第17页 |
·突出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 | 第17-18页 |
3 国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18-22页 |
·国内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现状 | 第18-19页 |
·国内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历程 | 第19-20页 |
·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 | 第19页 |
·知识、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 | 第19页 |
·全面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 | 第19-20页 |
·国内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凸显出的问题 | 第20-22页 |
·人才培养定位不明 | 第20页 |
·课程设置落后 | 第20页 |
·实践教学条件欠缺 | 第20-21页 |
·实践教学评价和监督体系没有形成或不完善 | 第21-22页 |
4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比较研究 | 第22-29页 |
·德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 | 第22-24页 |
·德国高等教育现有体制 | 第22-23页 |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特色 | 第23-24页 |
·美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 | 第24-27页 |
·美国的高等教育体制 | 第24-25页 |
·美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演变及结构 | 第25-26页 |
·美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 | 第26-27页 |
·对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启示 | 第27-29页 |
·改变传统观念,调整教与学的关系 | 第27页 |
·做到真正的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联系 | 第27-28页 |
·调整课程内容,面向行业产业需要设置 | 第28页 |
·协调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内在联系 | 第28-29页 |
5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 第29-37页 |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总体思路 | 第29-30页 |
·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出发点 | 第30页 |
·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 | 第30-35页 |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 第30-33页 |
·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措施 | 第33-35页 |
·质量保障系统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 | 第35-37页 |
·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师资队伍 | 第35页 |
·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训基地建设系统 | 第35页 |
·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 第35-36页 |
·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 第36-37页 |
6 重庆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践 | 第37-51页 |
·重庆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 | 第37-39页 |
·办学条件 | 第37页 |
·办学思路 | 第37页 |
·专业设置 | 第37-38页 |
·师资队伍 | 第38页 |
·教育教学改革 | 第38页 |
·科学研究 | 第38页 |
·对外交流与合作 | 第38-39页 |
·重庆科技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 | 第39-48页 |
·人才培养思路 | 第39页 |
·人才培养目标 | 第39-40页 |
·课程体系的建设 | 第40-42页 |
·质量保障系统的实践 | 第42-46页 |
·石油工程、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第46-48页 |
·对重庆科技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问题分析 | 第48-51页 |
·师资队伍建设面临转型,从外延转向内涵 | 第48-49页 |
·专业建设需要面向区域经济,加强内涵建设 | 第49页 |
·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需要文理兼顾,软硬兼抓 | 第49-50页 |
·需要继续完善实践教学评估机制 | 第50-51页 |
7 总结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附录 | 第55-72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5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曾参与的科研项目和课题 | 第55-56页 |
C. 附表 | 第56-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