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 课题之缘起 | 第9-10页 |
1. 研究的性质和范围 | 第9页 |
2. 课题之缘起 | 第9-10页 |
(二) 相关研究状况的述评 | 第10-12页 |
(三) 本研究的方法论 | 第12-13页 |
1. 文献研究的方法 | 第12页 |
2. 非实证的哲学研究的方法 | 第12-13页 |
3. 历史研究的方法 | 第13页 |
4. 跨学科研究的方法 | 第13页 |
(四)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一、先秦礼乐与乐教 | 第15-25页 |
(一) 先秦礼乐生成发展乃至衰微的历史背景 | 第15-19页 |
1. 远古祭祀礼俗与图腾崇拜是礼乐生成的源头 | 第15-16页 |
2. 西周统治者为巩固其王朝政治而制礼作乐 | 第16-18页 |
3.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为乐摆脱礼的束缚提供了保障 | 第18-19页 |
(二) 先秦礼乐与乐教 | 第19-21页 |
1. 礼与乐之起源 | 第19-20页 |
2. 礼教与乐教之关系 | 第20-21页 |
(三) 先秦乐教所担负的教育使命 | 第21-25页 |
1. 万民和顺、社会安定之行为规范教育 | 第22页 |
2. 培养官员、提升修养之道德伦理教育 | 第22-23页 |
3. 乐舞表演、乐器演奏之乐艺传承教育 | 第23-25页 |
二、先秦乐教思想 | 第25-41页 |
(一) 西周—周公的“以教育德”思想 | 第25-28页 |
1. 乐教之于德治的作用 | 第26-27页 |
2. 乐教之于德行的作用 | 第27页 |
3. 乐教之于德性的作用 | 第27-28页 |
(二) 先秦诸子的乐教思想 | 第28-35页 |
1. 孔子的乐教思想 | 第28-30页 |
(1) 教人做人,将乐教视为实现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 第29页 |
(2) 以社会为本位,培养人良好的合群性的教育 | 第29-30页 |
(3) 重视陶冶情操,美感体验服从于仁义道德 | 第30页 |
(4) 提出关于音乐评价的最早原则 | 第30页 |
2. 孟子的乐教思想 | 第30-32页 |
(1) 以美的音乐实现人心之善的存养与扩大 | 第31页 |
(2) 乐教乃实施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 | 第31-32页 |
(3) “与民同乐”以实现“仁政”之目的 | 第32页 |
3. 荀子的乐教思想 | 第32-35页 |
(1) 乐教作为“化性起伪”的重要途径,从而塑造人品 | 第33-34页 |
(2) 乐教乃修养德操、调和矛盾的依托与凭借 | 第34页 |
(3) 限定乐教的内容为“雅颂之声” | 第34-35页 |
(三) 先秦重要典籍中的乐教思想 | 第35-41页 |
1. 《乐记》的乐教思想 | 第35-37页 |
(1) 感物而动,导情防欲 | 第36页 |
(2) 礼乐并重,和敬同爱 | 第36-37页 |
(3) 伦理规范,感悟人伦 | 第37页 |
2. 《吕氏春秋》的乐教思想 | 第37-41页 |
(1) 乐教与政治、社会风尚的关系 | 第38页 |
(2) 乐教与品德、志趣、性情的关系 | 第38-39页 |
(3) 提倡“正乐”与反对“侈乐” | 第39-41页 |
三、对先秦乐教思想的分析与反思 | 第41-49页 |
(一) 先秦乐教思想透射出的人文精神 | 第41-45页 |
1. 宗教观念闪现在人文特征的建构过程中 | 第42-43页 |
2. 宣扬治民以治心的德治政治 | 第43-44页 |
3. 倡导和弘扬一种与人为善的品质 | 第44页 |
4. 精心刻画心中完美的圣人形象而为之奋斗 | 第44-45页 |
(二) 对先秦乐教思想之反思 | 第45-49页 |
1. 教学中的实用功利化倾向 | 第46页 |
2. 伦理本位导致对个人情感的漠视和人性的压抑 | 第46-47页 |
3. 对和谐的过分溺爱制约了生活激情与艺术创造 | 第47-48页 |
4. 过于强调乐教非艺术的功能而忽略其审美特质 | 第48-49页 |
四、先秦乐教对当下音乐教育的启示 | 第49-60页 |
(一) 以史为鉴,明辨当下音乐教育之弊 | 第49-54页 |
1. 音乐教育中长期存在的极端功利主义价值取向 | 第50-52页 |
(1) 音乐教育的商业化倾向 | 第50-51页 |
(2) 音乐教育审美体验缺失的现象 | 第51-52页 |
2. 音乐教育的功能导向误区 | 第52-54页 |
(1) 片面强调音乐教育辅德功能的德育化倾向 | 第52-53页 |
(2) 片面强调音乐教育之益智功能的智育化倾向 | 第53-54页 |
3. 音乐教育走向的另一个极端—道德危机 | 第54页 |
(二) 当下音乐教育该走向何方 | 第54-60页 |
1. 音乐教育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对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 | 第55-56页 |
2. 音乐教育需“以人为本”以施行人性化的教育 | 第56页 |
3. 音乐教育需加强与人文科学的联系以拓宽其视野 | 第56-57页 |
4. 完善课程评价以提升音乐感悟、表演、创作、欣赏等能力 | 第57-58页 |
5. 音乐教育需理解多元文化且使本土与外来保持健康的平衡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