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9-21页 |
引言 | 第9页 |
1 羞怯理论简介 | 第9-14页 |
·羞怯的界定和分类 | 第9-11页 |
·羞怯的理论机制 | 第11-13页 |
·羞怯的评估方法 | 第13-14页 |
2 孤独 | 第14-16页 |
3 同伴接纳 | 第16-17页 |
4 社交自我知觉 | 第17-18页 |
5 问题提出 | 第18-20页 |
6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理论意义 | 第20页 |
·实践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 第21-39页 |
1 研究样本 | 第21页 |
2 研究工具 | 第21-22页 |
·儿童羞怯量表 | 第21页 |
·儿童孤独感量表 | 第21-22页 |
·儿童社交自我知觉量表 | 第22页 |
·同伴接纳 | 第22页 |
3 分析方法 | 第22页 |
4 研究结果 | 第22-30页 |
·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 第22-24页 |
·非震区羞怯、孤独、同伴接纳和社交自我知觉的关系 | 第24-27页 |
·震区异地复学儿童羞怯、孤独、同伴接纳和社交自我知觉的关系 | 第27-30页 |
5 讨论与分析部分 | 第30-36页 |
·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 第30-32页 |
·非震区儿童儿童羞怯与孤独、同伴接纳和社交自我知觉的关系 | 第32-35页 |
·地震灾区儿童羞怯与孤独、同伴接纳和社交自我知觉的关系 | 第35-36页 |
6 对策与建议 | 第36-37页 |
·家庭 | 第36-37页 |
·学校 | 第37页 |
·社会 | 第37页 |
7 本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 第37-39页 |
第三部分 结论 | 第39-40页 |
注释 | 第40-43页 |
附录 | 第43-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