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0页 |
·选题理据和研究目的 | 第8页 |
·语料收集和分析方法 | 第8-9页 |
·文章结构布局 | 第9-1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汉语拷贝构式研究简史 | 第11-12页 |
·现有成果回顾 | 第12-17页 |
·形成原因 | 第12-14页 |
·句式归属 | 第14-15页 |
·语用功能 | 第15-16页 |
·句式关系 | 第16-17页 |
·研究不足 | 第17-19页 |
3 理论框架 | 第19-33页 |
·事件域认知模型(Event-domain CognitiveModel,简称 ECM) | 第19-22页 |
·多重传承模式(Multiple Inheritance Model,简称 MI) | 第22-24页 |
·事件域多重传承模型(Event-domain Multiple Inheritance Model,简称 EMI) | 第24-31页 |
·EMI 的体认原理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4 语料分析和讨论 | 第33-50页 |
·语料描述 | 第33页 |
·拷贝构式的句法特征 | 第33-42页 |
·谓语动词的特征 | 第35-38页 |
·宾语的特征 | 第38-40页 |
·补语的特征 | 第40-42页 |
·拷贝构式的语义特征 | 第42-46页 |
·动词的语义特征 | 第42-44页 |
·宾语的定指性 | 第44-45页 |
·补语的语义指向 | 第45-46页 |
·动宾与动补之间的语义关系 | 第46页 |
·拷贝构式的语用功能 | 第46-49页 |
·VR 为语用焦点 | 第46-48页 |
·用法简洁 | 第48-49页 |
·能产性强 | 第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5 结论 | 第50-51页 |
·贡献 | 第50页 |
·不足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1 | 第55-62页 |
附录2 | 第62-72页 |
附录3 | 第72-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