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缩略词表 | 第8-1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4-28页 |
1.1 大豆过敏及其危害 | 第14-16页 |
1.1.1 大豆中主要过敏原 | 第14页 |
1.1.2 大豆过敏机理 | 第14-15页 |
1.1.3 大豆过敏临床症状及并发症 | 第15-16页 |
1.2 大豆过敏原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2.1 免疫学检测技术 | 第16-18页 |
1.2.2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技术 | 第18-19页 |
1.2.3 蛋白质组学检测技术 | 第19页 |
1.3 低致敏大豆制品的研究 | 第19-23页 |
1.3.1 物理法 | 第19-21页 |
1.3.2 化学方法 | 第21页 |
1.3.3 酶法 | 第21-22页 |
1.3.4 生物法 | 第22-23页 |
1.4 大豆过敏预防和治疗研究新进展 | 第23-25页 |
1.4.1 预防与替代 | 第23-24页 |
1.4.2 食物免疫耐受治疗 | 第24页 |
1.4.3 免疫疗法 | 第24页 |
1.4.4 益生菌疗法 | 第24-25页 |
1.4.5 药物治疗 | 第25页 |
1.5 大豆发芽 | 第25-26页 |
1.6 立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1.6.1 立题背景 | 第26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第2章 大豆发芽后蛋白及致敏性的变化 | 第28-59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材料与设备 | 第28-31页 |
2.2.1 试剂与材料 | 第28-29页 |
2.2.2 设备 | 第29页 |
2.2.3 溶液的配置 | 第29-31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31-38页 |
2.3.1 大豆发芽工艺流程 | 第31页 |
2.3.2 大豆发芽蛋白模式的分析 | 第31-33页 |
2.3.3 发芽大豆蛋白与IgG结合能力的测定 | 第33-34页 |
2.3.4 发芽后大豆蛋白与IgE结合能力的测定 | 第34页 |
2.3.5 发芽后大豆蛋白的消化性评估 | 第34-35页 |
2.3.6 豆芽致敏性的小鼠体内评估 | 第35-38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38-58页 |
2.4.1 不同发芽温度对大豆蛋白及其致敏性的影响 | 第38-45页 |
2.4.2 发芽过程中大豆蛋白及其致敏性的变化 | 第45-53页 |
2.4.3 大豆蛋白致敏性的小鼠体内实验 | 第53-5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3章 发芽协同酶解对大豆蛋白致敏性的影响 | 第59-85页 |
3.1 引言 | 第59页 |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59-61页 |
3.2.1 试剂及材料 | 第59-60页 |
3.2.2 设备 | 第60-61页 |
3.2.3 溶液配制 | 第61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61-68页 |
3.3.1 豆芽蛋白的酶解 | 第61-62页 |
3.3.2 水解度的测定 | 第62页 |
3.3.3 酶解产物与IgG结合能力的测定 | 第62-63页 |
3.3.4 酶解产物与IgE结合能力的测定 | 第63页 |
3.3.5 酶解产物致敏性的小鼠体内评价 | 第63-66页 |
3.3.6 理化与功能性质的测定 | 第66-67页 |
3.3.7 营养性质的测定 | 第67-68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68-84页 |
3.4.1 蛋白酶的筛选 | 第68-70页 |
3.4.2 蛋白酶水解产物分子量的分布 | 第70-71页 |
3.4.3 酶解产物与IgG结合能力 | 第71-72页 |
3.4.4 酶解产物与IgE的结合能力 | 第72-73页 |
3.4.5 酶解产物致敏性小鼠体内实验 | 第73-79页 |
3.4.6 功能性质与营养特性 | 第79-8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4章 超声预处理大豆对其生物成分及幼芽致敏性的影响 | 第85-115页 |
4.1 引言 | 第85页 |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85-88页 |
4.2.1 试剂及材料 | 第85-86页 |
4.2.2 设备 | 第86-87页 |
4.2.3 溶液配制 | 第87-88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88-94页 |
4.3.1 超声预处理种子 | 第88页 |
4.3.2 超声处理后大豆蛋白致敏性与结构的变化 | 第88-91页 |
4.3.3 超声处理对大豆种子的生物学效应 | 第91-92页 |
4.3.4 超声预处理大豆后其幼芽生理指标及功能成分的变化 | 第92-94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94-114页 |
4.4.1 超声对大豆蛋白结构与致敏性的影响 | 第94-99页 |
4.4.2 超声处理对大豆种子的生物学效应 | 第99-105页 |
4.4.3 超声预处理对大豆幼芽功能成分的影响 | 第105-11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第5章 静高压预处理大豆对其生物成分及幼芽致敏性的影响 | 第115-138页 |
5.1 引言 | 第115页 |
5.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115-117页 |
5.2.1 试剂及材料 | 第115-116页 |
5.2.2 设备 | 第116-117页 |
5.2.3 溶液配制 | 第117页 |
5.3 试验方法 | 第117-123页 |
5.3.1 静高压预处理大豆种子 | 第117-118页 |
5.3.2 静处理后大豆蛋白致敏性与结构的变化 | 第118-120页 |
5.3.3 超声预处理大豆后其幼芽生理指标及抗营养因子的变化 | 第120-122页 |
5.3.4 静高压预处理对大豆种子的生物学效应 | 第122-123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123-137页 |
5.4.1 静高压对大豆蛋白结构与致敏性的影响 | 第123-129页 |
5.4.2 静高压处理对大豆种子的生物学效应 | 第129-134页 |
5.4.3 静高压预处理对大豆幼芽功能成分的影响 | 第134-13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8-140页 |
6.1 结论 | 第138-139页 |
6.2 本研究创新点 | 第139页 |
6.3 展望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3页 |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