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22页 |
1.1 链霉菌 | 第9-11页 |
1.1.1 链霉菌的种类及生长方式 | 第9页 |
1.1.2 链霉菌的代谢活性产物 | 第9-11页 |
1.2 真菌病原菌 | 第11-12页 |
1.2.1 侵染方式 | 第11页 |
1.2.2 真菌病原菌的致病因子 | 第11页 |
1.2.3 农作物真菌病害的防治 | 第11-12页 |
1.3 工业培养基 | 第12-13页 |
1.4 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 | 第13-19页 |
1.4.1 萃取分离法 | 第13-16页 |
1.4.2 色谱分离法 | 第16-19页 |
1.5 结构检测及鉴定方法 | 第19-20页 |
1.5.1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 第19页 |
1.5.2 傅立叶红外光谱检测 | 第19页 |
1.5.3 LC-IT-TOF液相质谱检测 | 第19-20页 |
1.6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6.1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20页 |
1.6.2 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20-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2.1.1 菌种 | 第22页 |
2.1.2 实验药品及试剂 | 第22-23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31页 |
2.2.1 培养基的制备 | 第24-25页 |
2.2.2 链霉菌TD-1培养方法 | 第25页 |
2.2.3 不同工业碳氮源对链霉菌TD-1发酵产物抑菌性的影响 | 第25-26页 |
2.2.4 链霉菌抑菌物对常见农作物致病菌的抑制作用 | 第26页 |
2.2.5 链霉菌抑菌物质的分离方法 | 第26-29页 |
2.2.6 链霉菌抑菌物质的检测方法 | 第29页 |
2.2.7 链霉菌抑菌物质的结构鉴定方法 | 第29-3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1-55页 |
3.1 不同碳源对白黄链霉菌TD-1代谢产物的影响 | 第31页 |
3.2 不同氮源对白黄链霉菌TD-1代谢产物抑菌性的影响 | 第31-33页 |
3.3 不同工业碳氮源的薄层层析结果 | 第33-34页 |
3.3.1 不同工业碳源发酵培养的薄层层析结果 | 第33页 |
3.3.2 不同工业氮源发酵培养的薄层层析结果 | 第33-34页 |
3.4 不同浓度抑菌物对常见农作物致病菌的抑制作用 | 第34-35页 |
3.5 高速逆流溶剂体系的选择结果 | 第35-38页 |
3.6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结果 | 第38-43页 |
3.7 对已分离出的组分进行活性抑菌鉴定 | 第43-45页 |
3.8 酶标仪检测分离组分全波长扫描结果 | 第45页 |
3.9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分离组分结果 | 第45-47页 |
3.10 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分离组分结果 | 第47-48页 |
3.11 液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检测结果 | 第48-55页 |
4 结论 | 第55-56页 |
5 展望 | 第56-57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3-64页 |
8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