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结构强度直接计算方法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6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2-15页 |
1.2.1 有限单元法 | 第12-13页 |
1.2.2 直接计算方法 | 第13-14页 |
1.2.3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直接计算方法中应力成分分析 | 第16-35页 |
2.1 技术线路 | 第16-18页 |
2.2 直接计算方法 | 第18-24页 |
2.2.1 箱梁有限元模型 | 第18-19页 |
2.2.2 细化分析 | 第19-21页 |
2.2.3 计算载荷 | 第21-22页 |
2.2.4 边界条件 | 第22-23页 |
2.2.5 计算结果 | 第23-24页 |
2.3 合成应力法 | 第24-30页 |
2.3.1 总纵弯曲应力计算 | 第24-25页 |
2.3.2 板架弯曲应力计算 | 第25-29页 |
2.3.3 纵骨弯曲应力计算 | 第29-30页 |
2.3.4 板格弯曲应力计算 | 第30页 |
2.3.5 计算结果 | 第30页 |
2.4 对比分析 | 第30-34页 |
2.4.1 网格分析细化对比 | 第30-32页 |
2.4.2 有限元解与合成应力法解对比 | 第32-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板梁组合模型直接计算方法 | 第35-65页 |
3.1 网格模型创建 | 第36-39页 |
3.2 分析模型 | 第39-45页 |
3.2.1 局部模型 | 第39-41页 |
3.2.2 舱段模型 | 第41-44页 |
3.2.3 全船模型 | 第44-45页 |
3.3 实船计算案例 | 第45-62页 |
3.3.1 目标船简介 | 第45-46页 |
3.3.2 结构模型 | 第46-47页 |
3.3.3 载荷施加方法 | 第47-48页 |
3.3.4 计算工况 | 第48页 |
3.3.5 静载荷及静平衡调整 | 第48-52页 |
3.3.6 动载荷及动平衡调整 | 第52-58页 |
3.3.7 边界条件 | 第58-62页 |
3.4 强度衡准 | 第62-6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4章 交叉梁系求解器程序设计 | 第65-98页 |
4.1 设计目标和开发环境 | 第65页 |
4.2 总体设计 | 第65-71页 |
4.2.1 数据结构 | 第65-66页 |
4.2.2 存储方式 | 第66-67页 |
4.2.3 主程序及功能模块 | 第67-71页 |
4.3 功能设计 | 第71-94页 |
4.3.1 计算单元刚度矩阵 | 第71-73页 |
4.3.2 坐标变换 | 第73-76页 |
4.3.3 载荷计算 | 第76-81页 |
4.3.4 自由度松弛 | 第81-83页 |
4.3.5 定义工況 | 第83-84页 |
4.3.6 定义边界条件 | 第84-87页 |
4.3.7 线性方程组求解 | 第87-90页 |
4.3.8 内力及支座反力 | 第90-94页 |
4.4 求解器测试 | 第94-97页 |
4.4.1 桁架模型 | 第94-95页 |
4.4.2 连续梁模型 | 第95-96页 |
4.4.3 杆梁组合结构模型 | 第96-9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1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98-99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05-106页 |
附录A 简化箱梁中剖面模数计算 | 第106-108页 |
附录B 交叉梁系求解器功能实现代码 | 第108-118页 |
附录C 交叉梁系求解器测试结果 | 第118-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