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学前教育、幼儿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材论文--语言、识字论文

幼儿教师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及运用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6页
    第一节 问题提出第11-12页
        一、幼儿文学的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第11页
        二、幼儿教师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存在偏差第11-12页
    第二节 概念界定第12-13页
        一、幼儿文学作品第12页
        二、文学作品的理解第12-13页
        三、文学作品的运用第13页
    第三节 选题意义第13-14页
        一、理论意义第13-14页
        二、实践意义第14页
    第四节 研究综述第14-22页
        一、幼儿文学作品价值的研究第14-15页
        二、幼儿文学作品运用的教学研究第15-16页
        三、教师对文学作品理解的研究第16-19页
        四、国外文献综述第19-21页
        五、已有研究述评及创新第21-22页
    第五节 研究方案第22-26页
        一、研究目的第22页
        二、研究内容第22-23页
        三、研究思路第23页
        四、研究方法第23-26页
第二章 幼儿文学作品的特点分析第26-33页
    第一节 诗歌《摇篮》的特点分析第26-27页
        一、诗歌《摇篮》简介第26页
        二、诗歌特点第26-27页
    第二节 儿歌《尾巴歌》的特点分析第27-29页
        一、儿歌《尾巴歌》简介第27-28页
        二、儿歌特点第28-29页
    第三节 绘本《大卫不可以》的特点分析第29-31页
        一、绘本《大卫不可以》简介第29-30页
        二、绘本特点第30-31页
    第四节 故事《龟兔赛跑》的特点分析第31-33页
        一、故事《龟兔赛跑》简介第31-32页
        二、故事特点第32-33页
第三章 幼儿教师对文学作品理解及运用的分析第33-62页
    第一节 幼儿教师对《摇篮》的理解及运用分析第34-41页
        一、幼儿教师对《摇篮》特点的理解第34-36页
        二、L教师对《摇篮》的运用分析第36-41页
    第二节 幼儿教师对《尾巴歌》的理解及运用分析第41-49页
        一、幼儿教师对《尾巴歌》特点的理解第41-43页
        二、S教师对《尾巴歌》的运用分析第43-49页
    第三节 幼儿教师对《大卫不可以》的理解及运用分析第49-56页
        一、幼儿教师对《大卫不可以》特点的理解第49-51页
        二、K教师对《大卫不可以》的运用分析第51-56页
    第四节 幼儿教师对《龟兔赛跑》的理解及运用分析第56-62页
        一、幼儿教师对《龟兔赛跑》特点的理解第56-58页
        二、I教师对《龟兔赛跑》的运用分析第58-62页
第四章 幼儿教师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及运用存在的问题第62-67页
    第一节 幼儿教师对文学作品理解的问题第62-64页
        一、主题的理解准确性较低,且不够深入第62-63页
        二、过余强调认知价值,相对忽视其他的教育价值第63页
        三、幼儿教师对常见表现手法更为熟悉,且较为单一第63-64页
    第二节 幼儿教师对文学作品运用中存在的问题第64-67页
        一、活动类型选择存在偏差第64-65页
        二、促进幼儿理解作品的手段较为单一第65页
        三、情感价值体验少,促进情感体验的手段少第65-66页
        四、部分提问与应答的方式不恰当第66-67页
第五章 思考及建议第67-74页
    第一节 关于幼儿教师对文学作品理解及运用的思考第67-71页
        一、影响幼儿教师对文学作品理解及运用的因素第67-69页
        二、关于文学作品特点与教育运用的关系第69-71页
    第二节 建议第71-74页
        一、善于营造与文学作品相应的情境第71页
        二、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幼儿教师的表现力第71-72页
        三、有效利用提问策略第72页
        四、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第72页
        五、提高幼儿教师的文学素养第72-74页
结语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附录第78-82页
后记第82-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学前儿童“学”与“玩”的相互融合
下一篇:4-6岁幼儿集合比较及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