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第一节 问题的缘由 | 第11-13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11页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一、关于学前儿童整体发展与幼儿园教育之矛盾的研究 | 第14页 |
二、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生活的研究 | 第14-15页 |
三、关于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研究 | 第15-16页 |
四、关于学前儿童游戏与发展的研究 | 第16-17页 |
五、关于学前儿童教育与兴趣的研究 | 第17-18页 |
六、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18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0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页 |
第二章 我国学前儿童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 第21-30页 |
第一节 “好孩子只喜欢学习”——幼儿园培养目标偏向 | 第22-25页 |
一、幼儿园课程学科化,偏重学科技能的训练 | 第22-23页 |
二、幼儿园学习超前化,知识灌输无视儿童特点 | 第23-24页 |
三、幼儿园游戏课程化,日常管理套用小学标准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再玩就来不及了!”——家长的认知偏差 | 第25-30页 |
一、对子女期望值过高,无视儿童特点和教育规律 | 第26-27页 |
二、过于注重考试成绩,知识与智力教育认知错误 | 第27-28页 |
三、盲目复制个体案例,热情有余而知识储备不足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幼儿园的教育——在学中“玩” | 第30-38页 |
第一节 幼儿园的“学”就是“玩 | 第30-33页 |
一、以“玩”为主,学什么便是玩什么 | 第30-31页 |
二、学前儿童的学习以活动为主 | 第31-32页 |
三、学前儿童的活动以游戏为主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在幼儿园应该“玩”什么 | 第33-38页 |
一、在游戏中,训练动作技能,开展同伴交往 | 第33-34页 |
二、在游戏中,促进个性发展,形成规则意识 | 第34-36页 |
三、在游戏中,加深自我认识,学习社会规则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家庭的教育——在“玩”中学 | 第38-47页 |
第一节 让儿童在“玩”中想学就学 | 第38-43页 |
一、科学的儿童观和家庭教育观 | 第39-40页 |
二、生活是教育的课堂,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 第40-42页 |
三、游戏是儿童对待生活的全部态度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学前儿童应该“怎样学” | 第43-47页 |
一、天生的探索者——以儿童身心发展的整体性为前提 | 第43-44页 |
二、十万个为什么——兴趣是儿童在玩中学的动力 | 第44-45页 |
三、以玩促学——每个父母都是教育家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学玩”结合——儿童成长过程的融合与发展 | 第47-65页 |
第一节 “学”与“玩”的有机结合 | 第47-50页 |
一、营造适合学前儿童玩的环境 | 第47-48页 |
二、幼儿园活动的综合化 | 第48页 |
三、生活知识的学习最重要 | 第48-49页 |
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 第49-50页 |
第二节 因“材”施“玩”的学前儿童教育 | 第50-55页 |
一、幼儿园角色游戏与幼儿社会性发展 | 第50-51页 |
二、亲子游戏与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 | 第51-53页 |
三、幼儿游戏回归自然回归生活 | 第53-55页 |
第三节 遇物而诲,及时而教 | 第55-60页 |
一、幼儿园一日活动对幼儿学习与习惯的影响 | 第55-57页 |
二、非语言沟通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 第57-59页 |
三、避免不良行为对幼儿品德的影响 | 第59-60页 |
第四节 将家庭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 | 第60-65页 |
一、终身教育理念下学前儿童教育的价值定位 | 第60-61页 |
二、在幼儿园活动中推行终身教育理念 | 第61-63页 |
三、创建学习型家庭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 | 第63-65页 |
结语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 第70-71页 |
后记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