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1页 |
| 第一节 研究缘由 | 第9-10页 |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0页 |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11-25页 |
| 第一节 心理资本 | 第11-19页 |
| 一、心理资本的定义 | 第11-13页 |
| 二、心理资本的结构 | 第13-15页 |
| 三、心理资本的测量 | 第15-19页 |
| 第二节 心理委员的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 一、国外心理委员制度的发展 | 第19-21页 |
| 二、国内心理委员制度的发展 | 第21页 |
| 三、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 | 第21-22页 |
| 四、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 | 第22-23页 |
| 五、心理健康工作的特点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25-27页 |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 第二节 研究假设 | 第25页 |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第25-27页 |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25-26页 |
| 二、访谈法 | 第26页 |
| 三、问卷调查法 | 第26页 |
| 四、数据分析法 | 第26-27页 |
| 第四章 高校心理委员心理资本问卷项目的编制 | 第27-33页 |
| 第一节 高校心理委员心理资本的概念界定 | 第27页 |
| 第二节 高校心理委员心理资本的内容分析 | 第27-33页 |
| 一、文献分析法 | 第27-28页 |
| 二、开放式问卷调查法 | 第28-29页 |
| 三、访谈法 | 第29-31页 |
| 四、确定因素 | 第31页 |
| 五、项目编制 | 第31-33页 |
| 第五章 高校心理委员心理资本问卷的编制 | 第33-56页 |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 第二节 被试选取 | 第33页 |
| 第三节 施测与评分 | 第33页 |
| 第四节 数据统计结果 | 第33-56页 |
|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 二、项目分析 | 第34-36页 |
| 三、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36-42页 |
| 四、信度分析 | 第42-43页 |
| 五、效度分析 | 第43-44页 |
| 六、验证性因素分析 | 第44-51页 |
| 七、因素命名 | 第51-53页 |
| 八、模型解释 | 第53-55页 |
| 九、研究结论 | 第55-56页 |
| 第六章 高校心理委员心理资本的一般现状调查 | 第56-72页 |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56页 |
| 第二节 被试选取 | 第56-57页 |
| 第三节 研究工具 | 第57-58页 |
| 第四节 研究程序 | 第58页 |
| 第五节 统计分析 | 第58页 |
| 第六节 统计结果 | 第58-67页 |
| 一、高校心理委员总体心理资本情况 | 第58-59页 |
| 二、高校心理委员心理资本的性别、年龄、年级、生源地特点 | 第59-61页 |
| 三、高校心理委员心理资本的家庭情况特点 | 第61-64页 |
| 四、高校心理委员心理资本心理委员工作特点 | 第64-67页 |
| 第七节 研究结论 | 第67-68页 |
| 第八节 讨论 | 第68-72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72-79页 |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72页 |
| 第二节 研究启示 | 第72-77页 |
| 一、关于提高心理委员在高校心理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 第72-74页 |
| 二、关于基于高校心理委员心理资本模型的高校心理委员选拔 | 第74-75页 |
| 三、关于基于高校心理委员心理资本模型的工作培训 | 第75-77页 |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7-79页 |
| 一、研究不足 | 第77页 |
| 二、研究展望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 附录 | 第85-9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