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阈下的《死魂灵》汉译本比较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本课题研究的学术背景及其理论与实际意义 | 第10-11页 |
1.1.1 本课题研究的学术背景 | 第10页 |
1.1.2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 第10-11页 |
1.2 本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第11-14页 |
1.2.1 本课题研究的国外现状 | 第11-12页 |
1.2.2 本课题研究的国内现状 | 第12-13页 |
1.2.3 本课题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第13-14页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7页 |
第2章 接受美学理论概述 | 第17-25页 |
2.1 接受美学概念的界定 | 第17页 |
2.2 接受美学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3 接受美学的主要概念 | 第19-24页 |
2.3.1 期待视野 | 第19-22页 |
2.3.2 审美距离 | 第22-23页 |
2.3.3 文本空白 | 第23-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接受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 第25-32页 |
3.1 潜在读者对翻译过程的制约 | 第25-26页 |
3.2 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 第26-28页 |
3.3 动态互动对等模型 | 第28-29页 |
3.4 文学翻译的策略取向 | 第29-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死魂灵》四个译本的比较分析 | 第32-52页 |
4.1 不同译者的视阈局限和语言风格 | 第32-41页 |
4.1.1 不同译者的视阈局限 | 第32-34页 |
4.1.2 不同译者的语言风格 | 第34-39页 |
4.1.3 不同译者对文本空白的处理 | 第39-41页 |
4.2 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接受性 | 第41-44页 |
4.2.1 译者对于译文读者期待视野的考量 | 第41-43页 |
4.2.2 译本读者的可接受性 | 第43-44页 |
4.3 源语文化信息的转换 | 第44-50页 |
4.3.1 描写动物的词语 | 第45-46页 |
4.3.2 称谓语 | 第46-48页 |
4.3.3 名词性隐喻 | 第48-50页 |
4.4 翻译的审美再现 | 第50-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例证来源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