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言 | 第15-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1 协作式学习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 第15页 |
1.1.2 协作式在线学习是在线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 | 第15-16页 |
1.1.3 协作式在线课程中教师对学习者的积极影响作用 | 第16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 研究设计 | 第18-21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2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第21-33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2.1.1 协作式在线课程 | 第21-22页 |
2.1.2 在线教师临场感 | 第22-24页 |
2.2 在线课程中教师临场感文献综述 | 第24-33页 |
2.2.1 在线教师临场感对学习者的影响作用 | 第24-27页 |
2.2.2 协作式在线课程中的教师角色及指导行为研究 | 第27-29页 |
2.2.3 在线教师临场感创建策略的理论研究 | 第29-31页 |
2.2.4 在线教师临场感创建策略的实践研究 | 第31页 |
2.2.5 国内外研究的启示 | 第31-33页 |
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3-37页 |
3.1 协作学习理论 | 第33-34页 |
3.1.1 协作学习理论的基本原则 | 第33页 |
3.1.2 协作学习理论的指导意义 | 第33-34页 |
3.2 活动理论 | 第34-35页 |
3.2.1 活动理论的基本原则 | 第34-35页 |
3.2.2 活动理论的指导意义 | 第35页 |
3.3 西沃特持续关心理论 | 第35-37页 |
3.3.1 西沃特持续关心理论的基本原则 | 第35-36页 |
3.3.2 西沃特持续关心理论的指导意义 | 第36-37页 |
4 协作式在线课程中教师临场感创建方法的设计 | 第37-60页 |
4.1 研究对象 | 第37页 |
4.2 课程平台与工具 | 第37-41页 |
4.3 协作式在线课程设计 | 第41-50页 |
4.3.1 学习内容设计 | 第41-43页 |
4.3.2 协作式在线课程中学习活动的设计 | 第43-49页 |
4.3.3 协作式在线课程过程设计 | 第49-50页 |
4.4 协作式在线课程中教师临场感创建 | 第50-60页 |
4.4.1 在线教师临场感创建 | 第50-56页 |
4.4.2 在线教师临场感创建方法有效性的评价设计 | 第56-60页 |
5 协作式在线课程中教师临创建与效果分析 | 第60-92页 |
5.1 创建过程 | 第60-76页 |
5.1.1 第一轮在线教师临场感创建——初步探索 | 第60-65页 |
5.1.2 第二轮在线教师临场感创建——优化改善 | 第65-73页 |
5.1.3 第三轮在线教师临场感创建——迭代完善 | 第73-76页 |
5.2 效果分析 | 第76-92页 |
5.2.1 平台数据分析 | 第76-83页 |
5.2.2 协作式在线课程中教师临场感创建方法有效性的调查问卷分析 | 第83-91页 |
5.2.3 协作式在线课程中对学习者的访谈、观察与反思 | 第91-92页 |
6 协作式在线课程中教师临场感创建方法研究结论 | 第92-100页 |
6.1 在线教师临场感的创建环节 | 第93页 |
6.2 在线教师临场感的创建方法 | 第93-97页 |
6.3 在线教师临场感的积极作用 | 第97页 |
6.4 在线教师临场感创建的意见与建议 | 第97-98页 |
6.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98-99页 |
6.6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附录一 学习者对协作式在线课程中教师临场感创建方法认可度的问卷调查 | 第104-106页 |
附录二 学习者对协作式在线课程中教师临场感创建方法建议的访谈提纲 | 第106-10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