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机器人与虚拟机器人教学效果比较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理由 | 第10-11页 |
1.3 研究价值和意义 | 第11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5 研究目标、内容、方法 | 第13-14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5.3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6 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6.1 虚拟机器人应用于教学 | 第15页 |
1.6.2 实体机器人应用于教学 | 第15页 |
1.6.3 虚拟机器人和实体机器人教学效果对比 | 第15-16页 |
1.6.4 对比研究文献总结 | 第16-19页 |
第2章 机器人的筛选和教学案例设计 | 第19-32页 |
2.1 国内外虚拟机器人的对比分析 | 第19-20页 |
2.2 IRobotQ3D应用介绍 | 第20-22页 |
2.3 IRobotQ3D的优势 | 第22-24页 |
2.4 虚实机器人教学案例设计 | 第24-32页 |
第3章 机器人教学实验 | 第32-39页 |
3.1 实验对象分析 | 第32页 |
3.2 实验内容分析 | 第32-33页 |
3.3 实验进程安排 | 第33-39页 |
第4章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9-50页 |
4.1 学生学习机器人的编程能力分析 | 第39-40页 |
4.2 学生学习机器人的态度分析 | 第40-42页 |
4.2.1 机器人态度 | 第40页 |
4.2.2 学生学习机器人的态度分析 | 第40-42页 |
4.3 学生学习机器人的工程设计能力分析 | 第42-43页 |
4.3.1 工程设计能力 | 第42-43页 |
4.3.2 工程设计能力分析 | 第43页 |
4.4 学生学习机器人的沉浸性分析 | 第43-46页 |
4.4.1 机器人沉浸性 | 第43-44页 |
4.4.2 学生学习机器人的沉浸度分析 | 第44-46页 |
4.5 学生学习机器人的迁移能力分析 | 第46-48页 |
4.6 实验结果汇总 | 第48-50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第50-53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0-51页 |
5.2 不足之处 | 第51-53页 |
附录1 编程能力试题 | 第53-56页 |
附录2 态度问卷 | 第56-58页 |
附录3 沉浸度问卷 | 第58-59页 |
附录4 课堂观察表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