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引言 | 第7-12页 |
( 一 ) 研究背景 | 第7页 |
( 二 ) 研究现状 | 第7-9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7-8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三 )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1. 文献资料研究法 | 第9页 |
2. 比较分析法 | 第9-10页 |
3. 综合分析法 | 第10页 |
4. 系统分析法 | 第10页 |
( 四 )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 理论研究意义 | 第10页 |
2. 现实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人的虚拟性学习活动概述 | 第12-25页 |
( 一 ) 学习、人的活动与人的虚拟性活动 | 第12-16页 |
1. 何为学习 | 第12-13页 |
2. 何为人的活动 | 第13-14页 |
3. 何为人的虚拟性活动 | 第14-16页 |
( 二 ) 人的虚拟性学习活动的本质 | 第16-20页 |
1. 人的虚拟性学习活动的内涵 | 第16-18页 |
2. 人的虚拟性学习活动的特征 | 第18-19页 |
3. 人的虚拟性学习活动的环境 | 第19-20页 |
( 三 ) 人的虚拟性学习活动的发生学考察 | 第20-25页 |
1. 人的虚拟性学习活动形成的哲学依据 | 第20-21页 |
2. 人的虚拟性学习活动形成的技术基础 | 第21-23页 |
3. 人的虚拟性学习活动形成的社会条件 | 第23-25页 |
二、人的虚拟性学习活动的理论建构 | 第25-34页 |
( 一 ) 人的虚拟性学习活动的系统论 | 第25-29页 |
1. 人的虚拟性学习活动的主体 | 第25-27页 |
2. 人的虚拟性学习活动的客体 | 第27-28页 |
3. 人的虚拟性学习活动的中介 | 第28-29页 |
( 二 ) 人的虚拟性学习活动的过程论 | 第29-31页 |
1. 人的虚拟性学习活动目的 | 第29页 |
2. 人的虚拟性学习活动展开 | 第29-30页 |
3. 人的虚拟性学习活动结果 | 第30-31页 |
( 三 ) 人的虚拟性学习活动的价值论 | 第31-34页 |
1. 强化真善美的追求 | 第31-32页 |
2. 推进人际关系和谐 | 第32-33页 |
3. 促进技术与文化融合 | 第33-34页 |
三、人的虚拟性学习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消减 | 第34-41页 |
( 一 ) 人的虚拟性学习活动的内在矛盾 | 第34-36页 |
1. 虚拟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冲突 | 第34页 |
2. 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裂 | 第34-35页 |
3. 共享性与私密性之间的纷争 | 第35-36页 |
( 二 ) 人的虚拟性学习活动内在矛盾的消减 | 第36-41页 |
1. 人的虚拟性学习活动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 第36-37页 |
2. 人的虚拟性学习活动的理想模式 | 第37-41页 |
研究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