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离子液体的简介 | 第13-15页 |
1.1.1 离子液体的发展 | 第13-14页 |
1.1.2 离子液体的组成和分类 | 第14页 |
1.1.3 离子液体的主要特性 | 第14-15页 |
1.1.4 长碳链咪唑类离子液体 | 第15页 |
1.2 离子液体的应用 | 第15-19页 |
1.2.1 离子液体在有机反应中的应用 | 第15页 |
1.2.2 离子液体在分离萃取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2.3 离子液体在电化学中的应用 | 第16页 |
1.2.4 离子液体在纳米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 第16页 |
1.2.5 离子液体在微乳液中的应用 | 第16-18页 |
1.2.5.1 离子液体作为极性相构建微乳液 | 第17-18页 |
1.2.5.2 离子液体作为非极性相构建微乳液 | 第18页 |
1.2.5.3 离子液体作为表面活性剂构建微乳液 | 第18页 |
1.2.6 离子液体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 第18-19页 |
1.3 淀粉微球概述 | 第19-22页 |
1.3.1 淀粉微球的分类及特点 | 第19页 |
1.3.2 淀粉微球的制备方法 | 第19-21页 |
1.3.3 淀粉微球载药方式及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1.3.4 淀粉微球的研究展望 | 第22页 |
1.4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4.1 选题依据 | 第22-23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基于离子液体取代表面活性剂微乳液体系淀粉纳米微球的制备 | 第24-44页 |
2.1 引言 | 第24-25页 |
2.2 试剂与仪器 | 第25-26页 |
2.2.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2.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6-31页 |
2.3.1 稀释实验 | 第26页 |
2.3.2 W/O微乳液结构参数的公式推导 | 第26-29页 |
2.3.3 微乳液粒度分布 | 第29页 |
2.3.4 拟三元相图 | 第29页 |
2.3.5 电导率实验 | 第29页 |
2.3.6 淀粉纳米微球的制备 | 第29-30页 |
2.3.7 淀粉纳米微球的性质测定 | 第30-31页 |
2.3.7.1 颗粒形貌分析 | 第30-31页 |
2.3.7.2 粒径分析 | 第31页 |
2.3.7.3 XRD分析 | 第31页 |
2.3.7.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1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1-42页 |
2.4.1 不同醇对微乳液界面组成和结构参数的影响 | 第31-33页 |
2.4.2 不同烷烃对微乳液界面组成和结构参数的影响 | 第33-34页 |
2.4.3 不同温度对微乳液界面组成和结构参数的影响 | 第34-35页 |
2.4.4 不同含水量对微乳液界面组成和结构参数的影响 | 第35-36页 |
2.4.5 微乳液粒径分析 | 第36-37页 |
2.4.6 拟三元相图 | 第37-38页 |
2.4.7 电导率实验 | 第38-39页 |
2.4.8 淀粉纳米微球性质分析 | 第39-42页 |
2.4.8.1 扫描电镜 | 第39-40页 |
2.4.8.2 粒径分析 | 第40页 |
2.4.8.3 XRD分析 | 第40-41页 |
2.4.8.4 红外光谱 | 第41-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基于离子液体取代两种化学组分微乳液体系淀粉纳米微球的制备 | 第44-62页 |
3.1 引言 | 第44-45页 |
3.2 试剂与仪器 | 第45-46页 |
3.2.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45页 |
3.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5-46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6-49页 |
3.3.1 稀释实验 | 第46页 |
3.3.2 微乳液粒度分布 | 第46-47页 |
3.3.3 拟三元相图 | 第47页 |
3.3.4 电导率实验 | 第47页 |
3.3.5 淀粉纳米微球的制备 | 第47-49页 |
3.3.5.1 辛烯基琥珀酸玉米淀粉酯的制备 | 第47页 |
3.3.5.2 辛烯基琥珀酸玉米淀粉酯取代度的测定 | 第47-48页 |
3.3.5.3 OSA改性玉米淀粉纳米微球的制备 | 第48-49页 |
3.3.6 淀粉纳米微球的性质测定 | 第49页 |
3.3.6.1 颗粒形貌分析 | 第49页 |
3.3.6.2 粒径分析 | 第49页 |
3.3.6.3 XRD分析 | 第49页 |
3.3.6.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9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9-60页 |
3.4.1 不同醇对微乳液界面组成和结构参数的影响 | 第49-51页 |
3.4.2 不同烷烃对微乳液界面组成和结构参数的影响 | 第51-52页 |
3.4.3 不同温度对微乳液界面组成和结构参数的影响 | 第52-53页 |
3.4.4 不同含水量对微乳液界面组成和结构参数的影响 | 第53-55页 |
3.4.5 微乳液粒径分析 | 第55页 |
3.4.6 拟三元相图 | 第55-56页 |
3.4.7 电导率实验 | 第56-57页 |
3.4.8 淀粉纳米微球性质分析 | 第57-60页 |
3.4.8.1 扫描电镜 | 第57-58页 |
3.4.8.2 粒径分析 | 第58-59页 |
3.4.8.3 XRD分析 | 第59页 |
3.4.8.4 红外光谱 | 第59-6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淀粉纳米微球的载药及释药性能研究 | 第62-78页 |
4.1 引言 | 第62-63页 |
4.2 试剂与仪器 | 第63-64页 |
4.2.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63页 |
4.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63-64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64-67页 |
4.3.1 缓冲溶液的配置 | 第64页 |
4.3.2 亚甲基蓝最大波长的确定 | 第64-65页 |
4.3.3 稳定性考察 | 第65页 |
4.3.4 亚甲基蓝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65页 |
4.3.5 淀粉纳米微球对亚甲基蓝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方法 | 第65-66页 |
4.3.6 淀粉纳米微球对亚甲基蓝的载药性能及释药性能研究 | 第66页 |
4.3.6.1 时间对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 | 第66页 |
4.3.6.2 温度对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 | 第66页 |
4.3.6.3 亚甲基蓝浓度对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 | 第66页 |
4.3.6.4 亚甲基蓝淀粉纳米微球体外释药性能 | 第66页 |
4.3.7 盐酸米托蒽醌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 第66-67页 |
4.3.8 盐酸米托蒽醌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67页 |
4.3.9 淀粉纳米微球对盐酸米托蒽醌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方法 | 第67页 |
4.3.10 淀粉纳米微球对盐酸米托蒽醌释药性能的研究 | 第67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7-77页 |
4.4.1 亚甲基蓝的最大吸收波长 | 第67-68页 |
4.4.2 亚甲基蓝的标准曲线 | 第68-69页 |
4.4.3 稳定性实验 | 第69页 |
4.4.4 淀粉纳米微球对亚甲基蓝的载药性研究 | 第69-72页 |
4.4.4.1 时间对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 | 第69-70页 |
4.4.4.2 温度对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 | 第70-71页 |
4.4.4.3 亚甲基蓝浓度对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 | 第71-72页 |
4.4.5 亚甲基蓝淀粉纳米微球的体外释药曲线 | 第72页 |
4.4.6 盐酸米托蒽醌的最大吸收波长 | 第72-73页 |
4.4.7 盐酸米托蒽醌的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73-74页 |
4.4.8 淀粉纳米微球对盐酸米托蒽醌的载药性研究 | 第74-76页 |
4.4.8.1 时间对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 | 第74页 |
4.4.8.2 温度对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 | 第74-75页 |
4.4.8.3 盐酸米托蒽醌浓度对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 | 第75-76页 |
4.4.9 盐酸米托蒽醌淀粉纳米微球的体外释药曲线 | 第76-7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2页 |
一 结论 | 第78-80页 |
二 论文创新之处 | 第80页 |
三 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附件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