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功能材料论文

功能化超疏水材料的制备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0页
    1.1 超疏水现象和超疏水表面第12-13页
    1.2 超疏水的理论模型第13-19页
        1.2.1 Young’s方程第13-14页
        1.2.2 Wenzel模型第14-16页
        1.2.3 Cassie-Baxter模型第16-17页
        1.2.4 接触角滞后第17-19页
    1.3 影响超疏水性能的因素第19-22页
        1.3.1 表面物理结构的影响第20页
        1.3.2 表面化学组成的影响第20-22页
        1.3.3 外部环境的影响第22页
    1.4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第22-25页
        1.4.1 刻蚀法第22-23页
        1.4.2 模板法第23页
        1.4.3 气相沉积法第23-24页
        1.4.4 溶胶-凝胶法第24页
        1.4.5 自组装法第24-25页
    1.5 超疏水材料的应用第25-28页
        1.5.1 超疏水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第25页
        1.5.2 超疏水材料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第25-26页
        1.5.3 超疏水材料在管道运输上的应用第26页
        1.5.4 超疏水材料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第26页
        1.5.5 超疏水材料织物上的应用第26-27页
        1.5.6 超疏水材料在抗结霜抗结露上的应用第27页
        1.5.7 超疏水材料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第27-28页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第28-30页
        1.6.1 课题研究的意义第28页
        1.6.2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8-30页
第二章 改性环氧树脂制备亲水-憎水两级膜第30-44页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第31-32页
        2.1.1 主要实验试剂第31页
        2.1.2 主要实验仪器第31-32页
    2.2 亲水-憎水两级膜的制备第32-35页
        2.2.1 玻璃基材的预处理第32页
        2.2.2 亲水层的制备第32页
        2.2.3 憎水层的制备第32页
        2.2.4 亲水-憎水两级膜的制备第32-33页
        2.2.5 实验原理第33-35页
    2.3 材料表征第35-36页
        2.3.1 扫描电镜(SEM)分析第35-36页
        2.3.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36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6-42页
        2.4.1 反应后溶液与疏水溶胶混合比例对接触角的影响第36-38页
        2.4.2 反应时间对憎水层接触角的影响第38-39页
        2.4.3 亲水层的干燥时间对疏水性和附着力的影响第39-40页
        2.4.4 滚动角测试第40-41页
        2.4.5 涂膜铅笔硬度分析第41页
        2.4.6 涂膜的耐刷洗性能第41-42页
    2.5 本章小结第42-43页
    2.6 本章创新点第43-44页
第三章 超疏水改性铜、铝表面的抗结露抗结霜性能的研究第44-56页
    3.1 实验部分第44-47页
        3.1.1 主要药品及原料第44-45页
        3.1.2 实验的主要仪器第45页
        3.1.3 铜、铝表面微纳结构的的制备及疏水改性第45-46页
        3.1.4 冷凝和结霜实验设计第46页
        3.1.5 实验表征第46-47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47-55页
        3.2.1 铜表面的刻蚀及改性机理第47-49页
        3.2.2 铝表面的刻蚀及改性机理第49-50页
        3.2.3 铜表面的冷凝实验第50-52页
        3.2.4 铝表面结露实验第52-53页
        3.2.5 铜、铝表面的结霜实验第53-55页
    3.3 结论第55页
    3.4 本章创新点第55-56页
第四章 溶胶-凝胶法制备透明超疏水涂层第56-64页
    4.1 实验部分第56-58页
        4.1.1 主要药品及原料第56-57页
        4.1.2 主要实验仪器第57页
        4.1.3 玻璃基材的预处理第57页
        4.1.4 疏水溶胶的制备第57页
        4.1.5 透明超疏水溶胶的制备第57-58页
        4.1.6 涂膜第58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58-63页
        4.2.1 疏水溶胶的制备机理第58-59页
        4.2.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第59页
        4.2.3 扫描电镜(SEM)分析第59-61页
        4.2.4 接触角分析第61-62页
        4.2.5 透光率分析第62-63页
    4.3 本章小结第63页
    4.4 本章创新点第63-64页
结论与展望第64-67页
    结论第64-65页
    主要创新点第65页
    展望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6-77页
致谢第77-78页
附件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微乳液体系淀粉纳米微球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下一篇:两种负泊松比蜂窝结构的数值分析及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