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一、绪论 | 第10-15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2.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2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文献法 | 第12页 |
2.描述法 | 第12页 |
3.比较法 | 第12-13页 |
4.分析法 | 第13页 |
(四)研究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1.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 第13页 |
2.相对主义理论 | 第13页 |
3.世界体系理论 | 第13-14页 |
4.多元智能理论 | 第14页 |
5.人地关系理论 | 第14-15页 |
二、新加坡地理教育情况 | 第15-20页 |
(一)新加坡教育体制 | 第15-17页 |
(二)新加坡地理教学情况 | 第17-20页 |
三、中新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框架比较与启示 | 第20-24页 |
(一)《2016年版新加坡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总体框架 | 第20-21页 |
(二)我国《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总体框架 | 第21-22页 |
(三)比较与启示 | 第22-24页 |
1.两课标总框架的相同点 | 第22页 |
2.两课标总框架的不同点 | 第22页 |
3.启示 | 第22-24页 |
四、中新高中地理课程理念比较与启示 | 第24-27页 |
(一)新加坡高中地理课程理念 | 第24页 |
(二)我国高中地理课程理念 | 第24-25页 |
(三)比较与启示 | 第25-27页 |
1.中新高中地理课程理念的相同点 | 第25-26页 |
2.中新高中地理课程理念的不同点 | 第26页 |
3.启示 | 第26-27页 |
五、中新高中地理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 第27-32页 |
(一)新加坡高中地理课程目标 | 第27-29页 |
(二)我国高中地理课程目标 | 第29-30页 |
(三)比较与启示 | 第30-32页 |
1.中新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相同点 | 第30页 |
2.中新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不同点 | 第30-31页 |
3.启示 | 第31-32页 |
六、中新高中地理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比较与启示 | 第32-43页 |
(一)新加坡高中地理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 | 第32-35页 |
(二)我国高中地理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 | 第35-37页 |
(三)中新高中地理课程结构的比较与启示 | 第37-40页 |
1.课程结构的相似之处 | 第37-38页 |
2.课程结构的不同之处 | 第38-39页 |
3.启示 | 第39-40页 |
(四)中新课程内容陈述的比较与启示 | 第40页 |
(五)中新课程内容选取的比较与启示 | 第40-43页 |
1.课程内容选取的相同点 | 第40-41页 |
2.课程内容选取的不同点 | 第41页 |
3.启示 | 第41-43页 |
七、中新高中地理教学与评价建议比较与启示 | 第43-47页 |
(一)新加坡高中地理教学与评价建议 | 第43-44页 |
(二)我国高中地理教学与评价建议 | 第44-45页 |
(三)中新高中地理教学与评价建议的比较与启示 | 第45-47页 |
1.中新教学建议的异同 | 第45页 |
2.中新教学评价建议的异同 | 第45-46页 |
3.启示 | 第46-47页 |
八、结束语 | 第47-49页 |
(一)结论 | 第47-48页 |
(二)启示 | 第48页 |
(三)不足和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