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写作、修辞论文

认知符号视角的汉语隐喻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2页
第1章 绪论第18-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8-19页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19页
    1.3 研究方法和语料收集第19-20页
    1.4 论文组织结构第20-22页
第2章 隐喻研究现状第22-53页
    2.1 隐喻的定义和本质第22-31页
        2.1.1 Aristotle的隐喻定义和本质第22-24页
        2.1.2 Quintilian的隐喻定义和本质第24-25页
        2.1.3 Richards的隐喻定义和本质第25-26页
        2.1.4 Black的隐喻定义和本质第26-27页
        2.1.5 Peirce的隐喻定义和本质第27-29页
        2.1.6 Lakoff的隐喻定义和本质第29-31页
    2.2 隐喻的分类第31-39页
        2.2.1 Aristotle的隐喻分类第31-33页
        2.2.2 Quintilian的隐喻分类第33-34页
        2.2.3 Richards的隐喻分类第34-35页
        2.2.4 Black的隐喻分类第35-37页
        2.2.5 Lakoff的隐喻分类第37-39页
    2.3 隐喻认知第39-51页
        2.3.1 互动论的隐喻认知第39-41页
        2.3.2 符号论的隐喻认知第41-44页
        2.3.3 基于互动的隐喻认知第44-46页
        2.3.4 基于映射的隐喻认知第46-48页
        2.3.5 基于合成的隐喻认知第48-51页
    2.4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3章 隐喻的认知符号性第53-82页
    3.1 隐喻的认知性第53-62页
        3.1.1 认知的内容第53-58页
        3.1.2 隐喻认知第58-62页
    3.2 隐喻的符号性第62-74页
        3.2.1 Peirce的符号学理论第62-65页
        3.2.2 隐喻的符号构成第65-68页
        3.2.3 隐喻的多模态性第68-71页
        3.2.4 隐喻的象似性第71-74页
    3.3 隐喻的定义和识别第74-80页
        3.3.1 隐喻的定义第74-77页
        3.3.2 隐喻的识别第77-80页
    3.4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4章 隐喻的认知过程第82-120页
    4.1 隐喻认知的直接性第82-90页
        4.1.1 隐喻理解间接观的质疑第82-84页
        4.1.2 直接观的认知符号理据第84-86页
        4.1.3 直接观的语言经济原则理据第86-88页
        4.1.4 隐喻理解直接性的实证理据第88-90页
    4.2 隐喻认知的要素明晰性影响第90-97页
        4.2.1 基于要素明晰度的隐喻分类第90-93页
        4.2.2 基于要素明晰度的隐喻认知策略分析第93-97页
    4.3 隐喻认知的语境影响第97-106页
        4.3.1 上下文语境的影响第98-100页
        4.3.2 情景语境的影响第100-103页
        4.3.3 文化语境的影响第103-106页
    4.4 隐喻认知的过程第106-117页
        4.4.1 第一类隐喻的认知过程第106-108页
        4.4.2 第二类隐喻的认知过程第108-111页
        4.4.3 第三类隐喻的认知过程第111-113页
        4.4.4 第四类隐喻的认知过程第113-115页
        4.4.5 第五类隐喻的认知过程第115-117页
    4.5 本章小结第117-120页
第5章 微博隐喻分析第120-149页
    5.1 语料选取、标注、统计第120-126页
        5.1.1 语料选取第120-123页
        5.1.2 隐喻类型的标注第123-124页
        5.1.3 认知内容的标注第124-125页
        5.1.4 语料统计第125-126页
    5.2 微博隐喻要素明晰性特征第126-133页
        5.2.1 要素明晰性特征第126-128页
        5.2.2 语言新奇性原因第128-130页
        5.2.3 语境信息匮乏原因第130-133页
    5.3 微博隐喻的认知内容特征第133-137页
    5.5 微博隐喻的认知步骤分析第137-147页
        5.5.1 第一类隐喻的认知步骤第138-139页
        5.5.2 第二类隐喻的认知步骤第139-142页
        5.5.3 第三类隐喻的认知步骤第142-144页
        5.5.4 第四类隐喻的认知步骤第144-146页
        5.5.5 第五类隐喻的认知步骤第146-147页
    5.6 本章小结第147-149页
第6章 结论第149-154页
    6.1 研究的发现第149-151页
    6.2 研究的创新第151-152页
    6.3 研究意义第152-153页
    6.4 研究局限和展望第153-154页
参考文献第154-176页
附录 语料样本第176-197页
作者简历第197页

论文共1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史記》三家音注與《資治通鑒音注》的比較研究
下一篇:论鲁迅内在精神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