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有助于与宝钢股份管控模式的顺利对接 | 第11页 |
1.2.2 有助于更好地管理控制武钢下属单位 | 第11页 |
1.2.3 有助于推动集团长远发展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回顾 | 第14-30页 |
2.1 管控模式 | 第14-25页 |
2.1.1 企业管控的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1.2 国际领先企业的管控模式 | 第15-24页 |
2.1.3 管控的组成内容 | 第24-25页 |
2.2 心理认知理论 | 第25-26页 |
2.2.1 起源 | 第25页 |
2.2.2 内涵 | 第25-26页 |
2.3 企业文化 | 第26-30页 |
2.3.1 企业文化的内涵 | 第26-27页 |
2.3.2 企业文化的构成 | 第27-28页 |
2.3.3 企业文化的功能 | 第28-30页 |
第3章 宝武集团的情况与研究设计 | 第30-53页 |
3.1 宝武集团管控模式的由来 | 第30-40页 |
3.1.1 重组后的武钢有限公司管控变革 | 第35页 |
3.1.2 新日铁“制铁所”模式与梅山基地的实践 | 第35-36页 |
3.1.3 推进“制铁所”模式 | 第36-37页 |
3.1.4 梅钢“制铁所”模式推进历程 | 第37-39页 |
3.1.5 管控模式新要求 | 第39-40页 |
3.2 职工群体的心理认知 | 第40-43页 |
3.2.1 现状与问题 | 第40-42页 |
3.2.2 新时期新认知 | 第42-43页 |
3.3 企业文化 | 第43-46页 |
3.4 理论模型 | 第46-47页 |
3.5 研究假设 | 第47-49页 |
3.5.1 管控因素对员工心理认知的影响 | 第47页 |
3.5.2 历史文化认同的中介作用 | 第47页 |
3.5.3 企业文化融合的中介作用 | 第47-48页 |
3.5.4 企业员工关怀的中介作用 | 第48-49页 |
3.6 问卷设计 | 第49-53页 |
第4章 实证分析 | 第53-79页 |
4.1 数据收集与样本分析 | 第53-54页 |
4.2 信效度检验 | 第54-59页 |
4.2.1 效度检验 | 第55-58页 |
4.2.2 信度分析 | 第58-59页 |
4.3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 第59-60页 |
4.4 回归分析 | 第60-73页 |
4.4.1 管控因素对心理认知的回归分析 | 第60-65页 |
4.4.2 管控因素对历史文化的回归分析 | 第65-67页 |
4.4.3 管控因素对文化融合的回归分析 | 第67-69页 |
4.4.4 管控因素对员工关怀的回归分析 | 第69-71页 |
4.4.5 历史文化、文化融合和员工关怀与心理认知的回归分析 | 第71-73页 |
4.5 中介效应分析 | 第73-79页 |
4.5.1 员工关怀因素对部分管控因素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73-75页 |
4.5.2 文化融合因素对部分管控因素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75-77页 |
4.5.3 历史文化因素对部分管控因素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77-79页 |
第5章 研究结果讨论 | 第79-83页 |
5.1 变革因素与员工心理认知 | 第79-81页 |
5.2 员工关怀的中介作用 | 第81页 |
5.3 文化融合的中介作用 | 第81-82页 |
5.4 历史文化认同的中介作用 | 第82-83页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第83-85页 |
6.1 结论 | 第83页 |
6.2 启示 | 第83-84页 |
6.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第84-85页 |
6.3.1 研究局限 | 第84页 |
6.3.2 未来展望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1-92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2-93页 |
附录3 调查问卷表 宝武重组后武汉钢铁有限公司职工心理认知问卷调查表 | 第93-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