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电化教育论文--计算机化教学论文

网络环境下的师生冲突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6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第11-12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2-14页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14-16页
        一、研究的内容及意义第14-15页
        二、研究方法第15-16页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师生冲突的基本理论第16-25页
    第一节 冲突的内涵及功能第16-18页
        一、冲突的含义第16页
        二、冲突的功能第16-18页
    第二节 多视角下的网络师生冲突第18-22页
        一、社会学视角第19-20页
        二、教育学与心理学视角第20-21页
        三、文化学视角第21-22页
    第三节 网络师生冲突的分类与功能第22-25页
        一、网络师生冲突的分类第22-23页
        二、网络师生冲突的功能第23-25页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师生冲突的根源分析第25-41页
    第一节 网络教育环境的特性第25-29页
        一、开放性第25-26页
        二、虚拟的网络教育环境第26页
        三、网络的去中心化第26-27页
        四、师生交往的符号——无声的网络语言第27-29页
    第二节 师生冲突的发展:从传统教育走进网络教育第29-32页
        一、传统教育环境中的师生冲突第29-30页
        二、网络教育环境下师生关系的改变第30-32页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交往及其冲突的发生第32-36页
        一、网络环境下师生主体交往的行动特征及其冲突第32-35页
        二、网络环境下师生主体交往的心理特征及其冲突第35-36页
    第四节 网络师生冲突的根源案例及其分析:虚拟社区——师生冲突的发泄地第36-41页
        案例一:《敬爱的老师,请您不要这样对我,好吗》第37-38页
        案例二:音乐学院老师网上吐槽4000余字长帖痛斥学生第38页
        案例分析第38-41页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师生冲突的化解第41-52页
    第一节 磋商——化解冲突的关键第41-44页
        一、磋商的基础:网络师生的相互期望第41-42页
        二、磋商的策略第42-44页
    第二节 重视角色以外的沟通第44-47页
        一、教师:弱化传统角色,重塑教师权威第44-45页
        二、学生:勇于自我表露第45-47页
    第三节 加强网络环境下师生情感的交互第47-49页
        一、网络师生情感交互的积极作用第47-48页
        二、促进网络师生情感互动的策略第48-49页
    第四节 网络师生冲突的化解案例及其分析:QQ群里的“不速之客”第49-52页
        一、情景再现第49-50页
        二、情境分析第50-52页
结语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致谢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县域学前教育发展规划研究--以X县为例
下一篇:教师同伴互助的有效性研究--基于GZ省初中语文骨干教师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