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大学生泰、汉翻译偏误分析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基本方法及思路 | 第15-16页 |
1.4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第二章 泰国大学生泰、汉翻译偏误情况分析 | 第19-44页 |
2.1 汉语语法翻译偏误 | 第19-31页 |
2.1.1 遗漏偏误 | 第19-23页 |
2.1.1.1 虚词遗漏情况 | 第19-21页 |
2.1.1.2 补语遗漏情况 | 第21-22页 |
2.1.1.3 动词遗漏情况 | 第22页 |
2.1.1.4 介词遗漏情况 | 第22-23页 |
2.1.2 误加偏误 | 第23-24页 |
2.1.2.1 句子成分误加情况 | 第23页 |
2.1.2.2 虚词误加情况 | 第23-24页 |
2.1.3 误代偏误 | 第24-26页 |
2.1.3.1 词语误代情况 | 第24-25页 |
2.1.3.2 语法形式误代情况 | 第25页 |
2.1.3.3 句式误代情况 | 第25-26页 |
2.1.4 错序偏误 | 第26-31页 |
2.1.4.1 定语错序情况 | 第26-28页 |
2.1.4.2 状语错序情况 | 第28页 |
2.1.4.3 主谓错序情况 | 第28-29页 |
2.1.4.4 介词错序情况 | 第29页 |
2.1.4.5 补语错序情况 | 第29-30页 |
2.1.4.6 并列成分错序情况 | 第30-31页 |
2.1.4.7 离合词错序情况 | 第31页 |
2.2 词汇翻译偏误分析 | 第31-35页 |
2.2.1 汉字书写偏误 | 第31-33页 |
2.2.2 词语使用偏误 | 第33-35页 |
2.2.2.1 动词误用、误加 | 第33-34页 |
2.2.2.2 量词误加 | 第34页 |
2.2.2.3 代词误用 | 第34-35页 |
2.2.2.4 介词、助词、连词误用 | 第35页 |
2.3 语篇连接翻译偏误分析 | 第35-40页 |
2.3.1 标点符号偏误 | 第35-39页 |
2.3.1.1 标点符号书写情况 | 第36-37页 |
2.3.1.2 标点符号错用情况 | 第37-38页 |
2.3.1.3 标点符号漏用情况 | 第38页 |
2.3.1.4 标点符号多加情况 | 第38-39页 |
2.3.2 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 第39页 |
2.3.3 指示语偏误 | 第39页 |
2.3.4 逻辑语义偏误 | 第39-40页 |
2.4 语用翻译偏误 | 第40-44页 |
2.4.1 语境翻译偏误分析 | 第40-41页 |
2.4.2 跨文化语用翻译偏误分析 | 第41-42页 |
2.4.3 关联理论语用翻译偏误分析 | 第42页 |
2.4.4 礼貌合作原则语用偏误偏误分析 | 第42-44页 |
第三章 泰国大学生泰、汉翻译偏误成因分析 | 第44-51页 |
3.1 语言及文化差异的影响 | 第44-47页 |
3.1.1 母语干扰 | 第44-46页 |
3.1.2 文化差异 | 第46-47页 |
3.2 教与学两方面的影响 | 第47-48页 |
3.2.1 学生个体因素差异 | 第47-48页 |
3.2.2 教师教学单一模式化 | 第48页 |
3.3 缺乏系统科学的翻译教材 | 第48-49页 |
3.4 大脑思维心理过程差异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应对泰、汉翻译偏误的策略 | 第51-55页 |
4.1 加强学生语言文化及翻译技能的学习 | 第51-52页 |
4.1.1 提高汉语基础知识水平 | 第51页 |
4.1.2 加强对文化知识的了解 | 第51-52页 |
4.1.3 增强对翻译技能的学习 | 第52页 |
4.2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 第52-54页 |
4.2.1 提高教师双语教学能力 | 第52-53页 |
4.2.2 丰富翻译教学方式 | 第53页 |
4.2.3 及时归纳纠正学生的偏误 | 第53-54页 |
4.3 提高教材设计质量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