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7-31页 |
1.1 豫鲁苏皖交接处五县的简介 | 第17-20页 |
1.1.1 五县的地理概况 | 第17-18页 |
1.1.2 五县的建置沿革 | 第18-19页 |
1.1.3 五县的行政区划 | 第19-20页 |
1.2 豫鲁苏皖交接处五县方言研究的概况 | 第20-23页 |
1.2.1 语音研究 | 第20-21页 |
1.2.2 词汇研究 | 第21页 |
1.2.3 语法研究 | 第21-23页 |
1.2.4 已有研究述评 | 第23页 |
1.3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23-25页 |
1.3.1 选题背景 | 第23-25页 |
1.3.2 选题意义 | 第25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5-2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1.5 本文的方言调查和标注说明 | 第26-31页 |
1.5.1 方言调查 | 第26-29页 |
1.5.2 音标及各种符号的使用说明 | 第29-31页 |
2 豫鲁苏皖交接处五县方言的分项考察 | 第31-69页 |
2.1 语音项目考察 | 第31-49页 |
2.1.1 声母项目 | 第31-37页 |
2.1.2 韵母项目 | 第37-39页 |
2.1.3 声调项目 | 第39-49页 |
2.2 词汇项目考察 | 第49-65页 |
2.2.1 天文类 | 第49-51页 |
2.2.2 时间类 | 第51-53页 |
2.2.3 动物类 | 第53-57页 |
2.2.4 植物类 | 第57-59页 |
2.2.5 亲属称谓类 | 第59-61页 |
2.2.6 身体、动作类 | 第61-62页 |
2.2.7 其他类 | 第62-65页 |
2.3 语法项目考察 | 第65-69页 |
2.3.1 不知道 | 第65-66页 |
2.3.2 拿得动 | 第66-67页 |
2.3.3 “很”句式 | 第67-68页 |
2.3.4 回家 | 第68-69页 |
3 对《中国语言地图集》相关分区的讨论 | 第69-88页 |
3.1 对《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B3的讨论 | 第69-74页 |
3.1.1 存疑之处 | 第69-70页 |
3.1.2 疑讹误之处 | 第70-74页 |
3.1.3 河南山东皖北苏北的官话(稿)(1985) | 第74页 |
3.2 对《中国语言地图集》(2012)B1-5的讨论 | 第74-81页 |
3.2.1 疑讹误之处 | 第74-79页 |
3.2.2 中原官话分区(稿)(2005) | 第79-81页 |
3.3 对《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五县方言分区的讨论 | 第81-82页 |
3.3.1 分区标准 | 第81页 |
3.3.2 分区情况 | 第81页 |
3.3.3 夏邑县方言的归属 | 第81-82页 |
3.3.4 单县方言的归属 | 第82页 |
3.4 对《中国语言地图集》(2012)五县方言分区的讨论 | 第82-86页 |
3.4.1 分区标准 | 第82-83页 |
3.4.2 分区情况 | 第83页 |
3.4.3 商阜片与其他片的区分标准讨论 | 第83页 |
3.4.4 兖荷片与其他片的区分标准讨论 | 第83-84页 |
3.4.5 徐淮片与其他片的区分标准讨论 | 第84-85页 |
3.4.6 对《中国语言地图集》(2012)五县分区标准的建议 | 第85-86页 |
3.5 对《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原官话分区标准与分区变化的评估 | 第86-88页 |
3.5.1 《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原官话分区标准的变化 | 第86页 |
3.5.2 《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原官话分区的变化 | 第86-87页 |
3.5.3 《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原官话分区的优点 | 第87页 |
3.5.4 《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原官话分区的不足 | 第87-88页 |
4 非语言因素对五县方言的影响 | 第88-100页 |
4.1 行政区划因素对虞城县方言的影响 | 第88-93页 |
4.1.1 虞城、谷熟两县建置沿革 | 第88-91页 |
4.1.2 虞城县的“道南”与“道北” | 第91页 |
4.1.3 南北两区语言差异 | 第91-92页 |
4.1.4 分区例外 | 第92-93页 |
4.2 地理因素对砀山县方言的影响 | 第93-96页 |
4.2.1 砀山县地理概况 | 第93-94页 |
4.2.2 砀山县县域内的“河南”与“河北” | 第94页 |
4.2.3 砀山县南北两区方言差异 | 第94-96页 |
4.3 传媒、教育因素对五县方言的影响 | 第96-100页 |
4.3.1 对方言语音的影响 | 第97-98页 |
4.3.2 对方言词汇的影响 | 第98-99页 |
4.3.3 对方言语法的影响 | 第99页 |
4.3.4 传媒、教育因素对方言产生影响的原因 | 第99-100页 |
5 结语 | 第100-108页 |
5.1 五县方言呈现过渡性特征 | 第100-103页 |
5.2 五县方言合理分区的讨论 | 第103-105页 |
5.3 行政区划因素是非语言因素中的主导因素 | 第105-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1页 |
附录 | 第111-124页 |
附录一 调查表 | 第111-121页 |
附录二 发音人信息表 | 第121-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作者简历 | 第125-12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