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前言 | 第11-18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二) 本文涉及的几个概念 | 第12-14页 |
1. 民族 | 第12-13页 |
2. 民族关系 | 第13-14页 |
(三) 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 国内与课本题相关的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2. 国外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四)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五)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 有关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7-18页 |
2. 有关本文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8页 |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在教学中的意义 | 第18-22页 |
(一) 民族关系史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 第18-20页 |
(二) 民族关系史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 第20-22页 |
1. 重视民族关系史的教学是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 | 第20页 |
2. 理清民族关系史的发展脉络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国历史的整体发展脉络 | 第20-21页 |
3. 重视对民族关系史的教学有利于历史课程资源的拓展 | 第21-22页 |
二、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教学内容的分类 | 第22-32页 |
(一) 民族的起源与发展 | 第22-24页 |
(二)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 第24-25页 |
(三) 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 | 第25-28页 |
(四) 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交流与交融 | 第28-30页 |
1. 和亲 | 第28-29页 |
2. 通供互市 | 第29-30页 |
3. 会盟 | 第30页 |
(五) 民族之间的战争 | 第30-32页 |
1. 民族掠夺战争 | 第31页 |
2. 民族征服战争 | 第31页 |
3. 平定民族分裂叛乱的战争 | 第31-32页 |
4. 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 | 第32页 |
5. 国内民族抵御外国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 | 第32页 |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民族关系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6页 |
(一) 教师教学中的意识观念问题 | 第33页 |
(二) 教师在教学中概念阐述不清 | 第33-34页 |
(三) 教师教学中对于各民族具体知识往往讲述不多 | 第34-35页 |
(四) 教师对民族史的内容把握不准,顾此失彼 | 第35页 |
(五) 教师对历史人物讲述不清,对学生思维产生误导 | 第35-36页 |
(六) 教学方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第36页 |
四、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民族关系史的教学策略 | 第36-48页 |
(一) 教师的观念、意识作及时调整 | 第37-41页 |
1. 如实、客观地反映各民族的贡献 | 第37-38页 |
2. 准确把握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 第38-39页 |
3. 正确阐述历史上民族之间的战争 | 第39-40页 |
4. 正确引导和评价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 第40-41页 |
(二) 适当调整、改变教学策略,提高有效教学 | 第41-48页 |
1. 活动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 第41-43页 |
2. 情境再现,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 第43-45页 |
3. 材料研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 第45-46页 |
4. 问题探讨,提高学生的历史认识 | 第46-47页 |
5. 充分发掘历史教育教学资源,开阔学生视野 | 第47-48页 |
结束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一) 著作类 | 第49页 |
(二) 论文类 | 第49-50页 |
(三) 课标与教材类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