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中学生过度使用手机行为研究--基于认同理论与符号消费理论的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8页
    一、相关概念界定第11-12页
        (一) “过度”的概念界定第11-12页
        (二) “使用”的概念界定第12页
    二、研究综述第12-17页
        (一) 符号消费理论研究综述第12-13页
        (二) 认同理论研究综述第13-15页
        (三) 过度使用手机问题的相关研究第15-16页
        (四) 过度使用手机、认同与符号消费关系的梳理第16-17页
    三、研究设计及思路第17-18页
        (一) 研究思路及目标第17页
        (二) 研究方法第17-18页
第二章 资料呈现与发现:中学生使用手机特点显著第18-24页
    一、注重手机的外在形式第18-20页
        (一) 热捧“明星”手机第18-19页
        (二) 排斥低端手机第19-20页
    二、使用手机具有“随意性”第20-21页
        (一) 根据自身喜好使用手机第20-21页
        (二) 把手机看做“我的地盘”第21页
    三、人际交往中的频繁使用第21-23页
        (一) 通过手机功能建立联系第22页
        (二) 借助手机功能打破隔阂第22-23页
    四、在手机世界与现实世界中表现差异第23-24页
        (一) 在手机世界中表达真情实感第23-24页
        (二) 在现实世界中隐藏真实个性第24页
第三章 中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原因分析第24-30页
    一、认同是中学生成长中的重要课题第25-26页
        (一) 中学生渴望认同第25页
        (二) 中学生采取反叛式的认同途径第25-26页
    二、中学生认同需求失落第26-28页
        (一) 学校教育模式化第26页
        (二) 权利表达障碍化第26-27页
        (三) 人际关系“沙漠化”第27-28页
    三、手机“趁虚而入”第28-30页
        (一) 消费社会为过度使用手机提供前提条件第28页
        (二) 手机特点与中学生需求相契合第28-30页
第四章 过度使用手机:中学生获得认同需求的一种途径第30-38页
    一、符号消费是表现和构建认同的一种途径第31-33页
        (一) 符号消费与认同的概念阐述第31-32页
        (二) 符号消费表现认同第32页
        (三) 符号消费构建认同第32-33页
    二、手机使用作为一种符号消费存在第33-35页
        (一) 注重手机的外在形式源于对良好个人形象的追求第33-34页
        (二) 使用手机具有“随意性”源于对权利的追求第34页
        (三) 使用手机与人交往源于对友好朋辈关系的追求第34页
        (四) 在手机世界与现实世界中表现不同源于对新面貌的追求第34-35页
    三、中学生过度使用手机这一符号消费行为回应其认同需求第35-38页
        (一) 通过手机的品牌型号表现、构建个体认同第35-36页
        (二) 随意使用手机表现、构建群体认同第36-37页
        (三) 使用手机与人交往协调个体、群体关系第37页
        (四) 在手机世界中呈现新面貌重塑认同第37-38页
第五章 应对中学生过度使用手机行为的对策第38-46页
    一、观念变革奠定基础第38-41页
        (一) 过度使用手机源于成长需求第38-39页
        (二) 改变教育理念迎合成长需求第39-41页
    二、有效举措应对现状第41-46页
        (一) 学校教育注重学生个性第42-43页
        (二) 为中学生赋权第43-44页
        (三) 向中学生倾注情感第44-46页
参考文献第46-48页
致谢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中小学办学理念研究--基于160所学校的样本分析
下一篇:试论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