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一)农村音乐教育与乡土音乐资源的悖论 | 第10-11页 |
(二)现行音乐教材与农村课程需求的矛盾 | 第11页 |
(三)单一课程与多元体验教学的矛盾 | 第11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一)提升农村学校音教水平 | 第11-12页 |
(二)创新音乐课程开发模式 | 第12页 |
(三)丰富乡土音乐课程资源 | 第12-13页 |
三、研究的现状 | 第13-14页 |
(一)乡土教材与乡土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 | 第13-14页 |
(二)体验式教育与体验式课程 | 第14页 |
四、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一)研究目标及思路 | 第14-15页 |
(二)研究的方法 | 第15页 |
五、研究的价值及前景 | 第15-16页 |
(一)学术价值 | 第15-16页 |
(二)应用前景 | 第16页 |
注释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乡土音乐体验式教学的理论研究 | 第18-24页 |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8-19页 |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 第18页 |
(二)音乐教育的生态观 | 第18-19页 |
(三)杜威“做中学”理论 | 第19页 |
二、乡土音乐的内涵研究 | 第19-20页 |
(一)乡土音乐 | 第19-20页 |
(二)乡土音乐教育 | 第20页 |
三、音乐体验式教学的内涵研究 | 第20-21页 |
(一)体验式教学 | 第20-21页 |
(二)音乐体验式课程 | 第21页 |
四、乡土音乐体验式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 | 第21-22页 |
(一)本位原则 | 第21页 |
(二)融合原则 | 第21-22页 |
(三)生态原则 | 第22页 |
(四)移情原则 | 第22页 |
(五)创新发展原则 | 第22页 |
注释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桦南县中学生音乐学习兴趣倾向的调查 | 第24-33页 |
一、中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分析 | 第24-25页 |
二、现状调查 | 第25-31页 |
(一)调查问卷对象的选取 | 第25页 |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5-26页 |
(三)调查问卷的实施 | 第26页 |
(四)调查问卷的结果 | 第26-31页 |
三、乡土音乐资源与体验式课程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 第31-32页 |
(一)乡土音乐的文化性分析 | 第31页 |
(二)乡土音乐的生态性分析 | 第31-32页 |
(三)乡土音乐特性与体验式教学的内质性分析 | 第32页 |
注释 | 第32-33页 |
第四章 乡土音乐体验式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 | 第33-43页 |
一、乡土音乐体验式课程构建的基本思想 | 第33-34页 |
(一)构建生态性的课程价值 | 第33页 |
(二)构建整体性的课程体系 | 第33-34页 |
(三)构建开放性的课程内涵 | 第34页 |
(四)构建多元化的课程活动 | 第34页 |
二、乡土音乐体验式课程模态构建 | 第34-35页 |
(一)功能定位:重视乡土音乐基本特色,增强课程的体验性 | 第34页 |
(二)理念定位: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树立审美修养的观念 | 第34页 |
(三)内容定位: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提高学生传承的意识 | 第34-35页 |
(四)关系定位: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 第35页 |
(五)方法建议: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 第35页 |
(六)资源开发:加强教学资源开发整合,加强农村生活素材的挖掘 | 第35页 |
(七)评价目标:关注音乐修养意识发展,提高综合音乐素养 | 第35页 |
三、课程的结构体系的设计 | 第35-37页 |
(一)课时量设计 | 第35-36页 |
(二)模块设计 | 第36页 |
(三)主题设计 | 第36-37页 |
四、课程的目标体系的设计 | 第37-39页 |
(一)目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37-38页 |
(二)目标体系构建 | 第38-39页 |
五、乡土音乐体验式课程的内容体系的设计 | 第39-42页 |
(一)主题内容选择的原则和标准 | 第39页 |
(二)内容主题的设计 | 第39-42页 |
注释 | 第42-43页 |
第五章 乡土音乐体验式课程实施案例研究 | 第43-52页 |
一、课程的实施案例举例 | 第43-50页 |
二、课程的实施原则 | 第50-51页 |
(一)角色认知:必须强化音乐生的主体意识 | 第50页 |
(二)体验活动:灵活、可操作性的基本方向 | 第50-51页 |
(三)课程价值:乡土文化的课程定位 | 第51页 |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 第51-52页 |
(一)现行教育评价体制的因素 | 第51页 |
(二)教师专业素质因素 | 第51-5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附录 1 | 第58-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