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粮食加工工业论文--保健食品论文

高酶活纳豆生产工艺优化的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6页
    1.1 血栓形成和溶栓制剂第8-10页
        1.1.1 血栓的形成第8页
        1.1.2 溶栓制剂第8-10页
            1.1.2.1 第一代溶栓制剂第8-9页
            1.1.2.2 第二代溶栓制剂第9-10页
            1.1.2.3 第三代溶栓制剂第10页
    1.2 纳豆第10-15页
        1.2.1 纳豆简介第10-11页
        1.2.2 纳豆的营养成分第11-12页
        1.2.3 纳豆的功能第12-15页
            1.2.3.1 抗癌第12-13页
            1.2.3.2 防止骨质疏松第13页
            1.2.3.3 抗菌作用第13页
            1.2.3.4 调节肠功能第13-14页
            1.2.3.5 防治糖尿病第14页
            1.2.3.6 降低胆固醇和血压第14页
            1.2.3.7 溶解血栓第14-15页
            1.2.3.8 其他保健作用第15页
    1.3 纳豆芽孢杆菌第15-16页
    1.4 纳豆激酶第16-23页
        1.4.1 纳豆激酶的概念第16页
        1.4.2 纳豆激酶的基因结构第16页
        1.4.3 纳豆激酶的蛋白质结构第16-17页
        1.4.4 纳豆激酶的酶学性质第17页
        1.4.5 纳豆激酶的制备第17-20页
            1.4.5.1 纳豆激酶的生产第17-18页
            1.4.5.2 固体发酵技术第18-20页
                1.4.4.5.1 固体发酵的特点第18-19页
                1.4.4.5.2 固体发酵的影响因素第19-20页
        1.4.6 纳豆激酶的分离纯化第20页
        1.4.7 纳豆激酶的活性测定方法第20-22页
            1.4.7.1 血清板法第20页
            1.4.7.2 纤维蛋白平板法第20-21页
            1.4.7.3 纤维蛋白块溶解时间法第21页
            1.4.7.4 酶联免疫吸附法第21页
            1.4.7.5 四肽底物法第21-22页
        1.4.8 纳豆激酶的溶栓机理第22-23页
            1.4.8.1 纳豆激酶的溶栓机理第22-23页
    1.5 纳豆激酶的生产现状第23-24页
    1.6 纳豆激酶的开发前景第24-25页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25-26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6-44页
    2.1 实验材料及器材第26-27页
        2.1.1 实验原料第26页
        2.1.2 实验药品第26-27页
            2.1.2.1 实验药品的种类第26页
            2.1.2.2 实验药品的配制方法第26-27页
        2.1.3 实验仪器设备第27页
    2.2 实验方法第27-33页
        2.2.1 TAME法测定纳豆激酶酶活第27-29页
            2.2.1.1 TAME法测定纳豆激酶酶活的原理第27-28页
            2.2.1.2 TAME法测定纳豆激酶酶活的实验方法第28页
            2.2.1.3 TAME法测定纳豆激酶酶活反应水浴时间第28页
            2.2.1.4 TAME法测定纳豆激酶酶活的缓冲液第28-29页
            2.2.1.5 TAME法测定纳豆激酶酶活反应水浴温度第29页
        2.2.2 纳豆芽孢杆菌的分离纯化第29-32页
            2.2.2.1 纳豆芽孢杆菌的分离纯化第29-30页
            2.2.2.2 纳豆芽孢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第30页
            2.2.2.3 纳豆芽孢杆菌的扩培第30页
            2.2.2.4 纳豆芽孢杆菌菌落密度的确定第30-32页
        2.2.3 粗酶液的制备第32页
        2.2.4 纳豆的发酵第32-33页
    2.3 不同发酵条件对纳豆激酶酶活的影响第33-44页
        2.3.1 黄豆的浸泡时间对纳豆激酶酶活的影响第33-34页
        2.3.2 黄豆厚度对纳豆激酶酶活的影响第34-35页
        2.3.3 蒸煮时间对纳豆激酶酶活的影响第35-37页
        2.3.4 发酵接种量对纳豆激酶酶活的影响第37-38页
        2.3.5 发酵时间对纳豆激酶酶活的影响第38页
        2.3.6 发酵后熟时间对纳豆激酶酶活的影响第38-39页
        2.3.7 发酵温度对纳豆激酶酶活的影响第39-41页
        2.3.8 浸泡水的不同pH对纳豆激酶酶活的影响第41-42页
        2.3.9 市售纳豆的纳豆激酶酶活的测定第42页
        2.3.10 对比实验第42-44页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第44-56页
    3.1 不同因素对TAME法测定纳豆激酶酶活的影响第44-45页
        3.1.1 水浴时间对TAME法测定纳豆激酶酶活的影响第44页
        3.1.2 磷酸缓冲液的pH对TAME法测定纳豆激酶酶活的影响第44页
        3.1.3 水浴温度对TAME法测定纳豆激酶酶活的影响第44-45页
    3.2 纳豆芽孢杆菌的生长曲线第45-46页
    3.3 黄豆浸泡时间不同进行发酵的酶活第46-47页
    3.4 黄豆厚度不同进行发酵的酶活第47-48页
    3.5 发酵接种量不同进行发酵的酶活第48-49页
    3.6 蒸煮时间不同进行发酵的酶活第49-50页
    3.7 发酵时间不同进行发酵的酶活第50-51页
    3.8 发酵后熟时间不同进行发酵的酶活第51-52页
    3.9 发酵温度不同进行发酵的酶活第52-53页
    3.10 不同的浸泡水pH进行发酵的酶活第53-54页
    3.11 市售纳豆的酶活测定结果第54-55页
    3.12 改进工艺后纳豆激酶酶活的测定结果第55页
    3.13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56-58页
    4.1 结论第56页
    4.2 展望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致谢第62-64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4-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食品挥发气味嗅觉可视系统的研制及图像处理研究
下一篇:精河县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及生态风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