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 第14-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第17-29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7-19页 |
2.1.1 温泉 | 第17页 |
2.1.2 温泉度假 | 第17-18页 |
2.1.3 度假环境 | 第18-19页 |
2.1.4 环境属性偏好 | 第1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2.1 决策行为理论 | 第19-22页 |
2.2.2 个体选择行为理论 | 第22-24页 |
2.2.3 市场细分理论 | 第24-25页 |
2.3 温泉旅游相关研究综述 | 第25-29页 |
2.3.1 温泉旅游产品开发 | 第25-27页 |
2.3.2 温泉旅游市场研究 | 第27页 |
2.3.3 温泉游客行为研究 | 第27-29页 |
3 研究设计与抽样调查 | 第29-35页 |
3.1 问卷设计 | 第29-30页 |
3.1.1 问卷构成 | 第29页 |
3.1.2 量表测试语句来源 | 第29-30页 |
3.2 抽样调查 | 第30-33页 |
3.2.1 汝城福泉山庄简介 | 第30-31页 |
3.2.2 试测与正式量表的产生 | 第31-33页 |
3.2.3 正式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33页 |
3.2.4 量表信度分析 | 第33页 |
3.3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3-35页 |
3.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3.3.2 因子分析 | 第34页 |
3.3.3 聚类分析 | 第34页 |
3.3.4 交叉分析 | 第34页 |
3.3.5 方差分析 | 第34-35页 |
4 数据分析与结果 | 第35-65页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5-39页 |
4.1.1 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 第35-37页 |
4.1.2 温泉度假行为特征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7-39页 |
4.2 温泉度假者环境属性偏好公因子的提取 | 第39-44页 |
4.2.1 因子分析适合度检验 | 第39-40页 |
4.2.2 环境属性偏好公因子的提取 | 第40-44页 |
4.3 温泉度假者环境属性偏好人群划分 | 第44-47页 |
4.3.1 人群聚类数的确定 | 第44-45页 |
4.3.2 聚类效果分析 | 第45-46页 |
4.3.3 类别命名 | 第46-47页 |
4.4 不同人口学背景下温泉度假者环境属性偏好差异 | 第47-58页 |
4.4.1 不同性别人群的温泉度假环境属性偏好差异 | 第47-49页 |
4.4.2 不同年龄人群的温泉度假环境属性偏好差异 | 第49-52页 |
4.4.3 不同学历人群的温泉度假环境属性偏好差异 | 第52-55页 |
4.4.4 不同职业人群的温泉度假环境属性偏好差异 | 第55-58页 |
4.5 不同环境属性偏好人群的度假行为 | 第58-65页 |
4.5.1 不同环境属性偏好人群的重游行为 | 第59页 |
4.5.2 不同环境属性偏好人群的度假目的 | 第59-61页 |
4.5.3 不同环境属性偏好温泉度假者的度假伴侣 | 第61-62页 |
4.5.4 不同环境属性偏好温泉度假者的停留时间 | 第62页 |
4.5.5 不同环境属性偏好温泉度假者接受的温泉价位 | 第62-63页 |
4.5.6 不同环境属性偏好人群接受的一次性花费 | 第63-65页 |
5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65-69页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5-66页 |
5.2 相关对策建议 | 第66-67页 |
5.2.1 温泉核心产品设计方面 | 第66-67页 |
5.2.2 温泉产业链打造方面 | 第67页 |
5.2.3 温泉度假环境塑造方面 | 第67页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