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简写名词注释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1 太平猴魁简介 | 第11页 |
1.2 茶叶中主要品质成分与检测方法 | 第11-14页 |
1.2.1 茶多酚 | 第11-12页 |
1.2.2 儿茶素和生物碱 | 第12-13页 |
1.2.3 游离氨基酸 | 第13-14页 |
1.3 绿茶加工工艺对品质成分的影响 | 第14-16页 |
1.3.1 摊放 | 第14页 |
1.3.2 杀青 | 第14页 |
1.3.3 做形 | 第14-15页 |
1.3.4 烘焙 | 第15-16页 |
1.4 茶叶新梢中化学物质成分分布情况 | 第16-17页 |
2 引言 | 第17-20页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2.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2.2.1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2.2.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0-26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3.2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20-21页 |
3.3 主要试剂及标准品 | 第21页 |
3.4 实验方法 | 第21-25页 |
3.4.1 取样及样品处理 | 第21-22页 |
3.4.2 水分的测定 | 第22页 |
3.4.3 茶多酚总量的测定 | 第22-23页 |
3.4.4 儿茶素和咖啡碱的测定 | 第23-24页 |
3.4.5 茶样中游离氨基酸的HPLC测定 | 第24-25页 |
3.5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5-26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6-46页 |
4.1 固样方法对茶鲜叶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 第26-32页 |
4.1.1 固样方法对茶鲜叶中茶多酚总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4.1.2 固样方法对茶鲜叶中儿茶素与咖啡碱的影响 | 第27-29页 |
4.1.3 固样方法对茶鲜叶中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 第29-31页 |
4.1.4 微波杀青固样与液氮固样对茶鲜叶主要品质成分测定结果的比较 | 第31-32页 |
4.2 黄山区群体种茶树新梢不同叶位主要化学成分分布情况 | 第32-38页 |
4.2.1 茶多酚总量分布情况 | 第32-33页 |
4.2.2 儿茶素类物质含量分布情况 | 第33-35页 |
4.2.3 咖啡碱含量分布情况 | 第35页 |
4.2.4 氨基酸类物质含量分布情况 | 第35-36页 |
4.2.5 黄山群体种新梢不同部位主要品质成分分布规律小结 | 第36-38页 |
4.3 太平猴魁加工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 | 第38-46页 |
4.3.1 茶多酚总量的变化 | 第38-39页 |
4.3.2 儿茶素类物质含量变化 | 第39-40页 |
4.3.3 咖啡碱含量变化 | 第40-41页 |
4.3.4 氨基酸类物质含量变化 | 第41-45页 |
4.3.5 加工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变化规律小结 | 第45-46页 |
5 讨论 | 第46-48页 |
5.1 鲜叶固样方法的选择 | 第46页 |
5.2 太平猴魁原料鲜叶不同叶位中主要化学成分分布情况 | 第46页 |
5.3 太平猴魁加工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 | 第46-47页 |
5.4 太平猴魁的品质特点 | 第47-48页 |
6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