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6页 |
一 论文的时代背景、特点、意义 | 第8-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三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新加坡“儒家伦理”教育的源起 | 第16-22页 |
一 反击西方歪风 | 第16-18页 |
二 传统家庭结构的破坏 | 第18-19页 |
三 发扬东方传统美德 | 第19-22页 |
第二章 新加坡推行“儒家伦理”教育的决定及社会反响 | 第22-30页 |
一 政府的决定 | 第22-23页 |
二 社会反响 | 第23-30页 |
第三章 邀名儒谈看法共商教材大纲 | 第30-44页 |
一 唐德刚教授之见 | 第30-32页 |
二 熊玠教授之见 | 第32-36页 |
三 余英时教授之见 | 第36-38页 |
四 杜维明教授之见 | 第38-40页 |
五 伍振鷟教授之见 | 第40-41页 |
六 陈真爱博士之见 | 第41-42页 |
七 许倬云教授之见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新加坡“儒家伦理”教育的实施 | 第44-52页 |
一 儒家伦理教材的编写 | 第44-45页 |
二 儒家伦理课程的师资培训 | 第45-47页 |
三 儒家伦理课程的教授 | 第47-48页 |
四 儒家伦理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 第48-52页 |
第五章 新加坡“儒家伦理”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 第52-60页 |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提倡尊师重教风尚 | 第52-54页 |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品格 | 第54-56页 |
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注重学生历史观的培养 | 第56-60页 |
结语 | 第60-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附件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