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9页 |
一 论文研究的源起 | 第9-10页 |
(一)论文研究的理论价值 | 第9-10页 |
(二)论文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0-17页 |
(一)国内研究与分析 | 第10-14页 |
(二)国外研究与分析 | 第14-17页 |
三 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及理论困境 | 第17-19页 |
(一)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 | 第17页 |
(二)论文研究的理论困境 | 第17-19页 |
第一章 “社会生活”概念不同历史时期具体内涵探析 | 第19-35页 |
一 西方传统哲学中“社会生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 | 第19-26页 |
(一)古希腊哲学对“社会生活”概念解读 | 第19-23页 |
(二)近代哲学对“社会生活”概念理解 | 第23-25页 |
(三)德国古典哲学对“社会生活”概念阐述 | 第25-26页 |
二 马克思语境中“社会生活”概念的丰富内涵 | 第26-35页 |
(一)“社会生活”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思想 | 第27-29页 |
(二)“社会生活”是马克思研究历史发展的主要对象性活动 | 第29-31页 |
(三)“社会生活”是马克思对人终极关怀的重要性维度 | 第31-35页 |
第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实践”概念内涵探析 | 第35-47页 |
一 哲学教科书中关于“实践”的理解 | 第35-41页 |
(一)教科书中关于“实践”的内涵界定 | 第35-38页 |
(二)教科书中关于“实践”的基本类型 | 第38-40页 |
(三)教科书中关于“实践”的本质性规定 | 第40-41页 |
二 马克思经典文本中“实践”概念的具体阐释 | 第41-47页 |
(一)“实践”是人类社会改造客观世界对象性活动 | 第41-43页 |
(二)“实践”是主客体交往的必然结果 | 第43-45页 |
(三)“实践”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辩证统一 | 第45-47页 |
第三章 “社会生活”与“实践”的内在逻辑关系 | 第47-57页 |
一 “社会生活”的物质性基础——“实践” | 第47-52页 |
(一)马克思对“社会生活”和“实践”概念的认识过程 | 第47-50页 |
(二)生产“实践”是“社会生活”的现实性根基 | 第50-52页 |
二 “社会生活”与“实践”的内在辩证关系 | 第52-57页 |
(一)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 | 第52-54页 |
(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 | 第54-55页 |
(三)人与自身的内在关系 | 第55-57页 |
第四章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当代意义 | 第57-67页 |
一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论意义 | 第57-62页 |
(一)“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批判性维度 | 第57-59页 |
(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革命性维度 | 第59-60页 |
(三)“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历史性维度 | 第60-62页 |
二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现实意义 | 第62-67页 |
(一)“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优先性 | 第62-63页 |
(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现实性 | 第63-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附件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