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5页 |
一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一)关于互联网时代的基本特征 | 第10-11页 |
(二)关于互联网文化发展现状及其特征 | 第11-12页 |
(三)互联网发展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变化 | 第12-14页 |
三 论文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第14-15页 |
第一章 互联网背景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概述 | 第15-23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第15-20页 |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 第15-16页 |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 | 第16-19页 |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 | 第19页 |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 | 第19-20页 |
二 互联网传播的特征 | 第20-21页 |
三 互联网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 第21-23页 |
(一)互联网传播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式创新的体现 | 第21页 |
(二)互联网传播是加强马克思主义主导意识形态的需求 | 第21-22页 |
(三)互联网传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实践化的需求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互联网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遇与挑战 | 第23-31页 |
一 互联网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机遇 | 第23-25页 |
(一)互联网普及加深并扩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渠道 | 第23-24页 |
(二)互联网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互动性 | 第24-25页 |
(三)互联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促进传播内容大众化 | 第25页 |
二 互联网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挑战 | 第25-31页 |
(一)互联网多元化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冲击 | 第25-27页 |
(二)互联网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人才匮乏 | 第27页 |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互联网信息平台不完善 | 第27-28页 |
(四)互联网管理不规范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负面影响 | 第28-29页 |
(五)互联网话语权的丧失削弱了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互联网时代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策略 | 第31-41页 |
一 建设互联网平台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专业人才队伍 | 第31-33页 |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 第31页 |
(二)提高互联网技能水平 | 第31-32页 |
(三)提高业务水平 | 第32页 |
(四)激发互联网创新思维 | 第32-33页 |
二 完善互联网平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阵地 | 第33-36页 |
(一)结合互联网平台新特征提升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建设水平 | 第33-35页 |
(二)融合互联网发展新思路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水平 | 第35-36页 |
三 构建贴近群众的话语体系 | 第36-38页 |
(一)运用生动语言提高群众接受度 | 第36-37页 |
(二)建构马克思主义网络语言体系 | 第37页 |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回应民生问题 | 第37-38页 |
四 完善互联网管理体系 | 第38-41页 |
(一)结合互联网新趋势完善法律法规 | 第38页 |
(二)建立和完善互联网信息防控系统 | 第38-39页 |
(三)正面引导网民提升互联网素养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1页 |
附件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