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1.1.1 社会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 | 第10页 |
1.1.2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 | 第10-11页 |
1.1.3 高职生心理健康研究薄弱 | 第11页 |
1.2 选题的科学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 第11-12页 |
1.2.2 加强和改进高职生德育工作的迫切需求 | 第12页 |
1.2.3 促进高职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 | 第12-13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1.3.1 高职生 | 第13页 |
1.3.2 心理健康 | 第13-14页 |
1.3.3 心理健康的标准 | 第14-15页 |
1.3.4 心理健康教育 | 第15页 |
1.4 心理健康的理论基础 | 第15-18页 |
1.4.1 精神分析学派 | 第15-16页 |
1.4.2 行为主义学派 | 第16-17页 |
1.4.3 人本主义学派 | 第17页 |
1.4.4 认知主义学派 | 第17-18页 |
1.5 研究综述 | 第18-24页 |
1.5.1 国外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5.2 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5.3 高职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5.4 高职生心理健康研究工具和方法 | 第21-22页 |
1.5.5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5.6 研究现状述评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秦皇岛市高职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 第24-35页 |
2.1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2.1.1 文献资料法 | 第24页 |
2.1.2 问卷调查法 | 第24页 |
2.1.3 访谈法 | 第24-25页 |
2.2 研究工具 | 第25页 |
2.2.1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 第25页 |
2.2.2 秦皇岛市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学生用) | 第25页 |
2.2.3 秦皇岛市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访谈提纲(教师用) | 第25页 |
2.3 研究的实施 | 第25-26页 |
2.3.1 调查对象及过程 | 第25-26页 |
2.3.2 质量控制 | 第26页 |
2.3.3 结果统计 | 第26页 |
2.4 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26-34页 |
2.4.1 高职生总体心理健康现状 | 第27-30页 |
2.4.2 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比较 | 第30-31页 |
2.4.3 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生源地差异比较 | 第31-32页 |
2.4.4 高职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 第32-33页 |
2.4.5 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趋势 | 第33-34页 |
2.5 结论 | 第34-35页 |
第三章 高职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 第35-44页 |
3.1 高职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 第35-37页 |
3.1.1 强迫心理严重 | 第35页 |
3.1.2 人际关系紧张 | 第35-36页 |
3.1.3 情绪情感管理能力较弱 | 第36-37页 |
3.2 秦皇岛市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 第37-44页 |
3.2.1 学校教育制度尚需完善 | 第37-38页 |
3.2.2 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单一、认可度不高 | 第38-41页 |
3.2.3 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有待提高 | 第41-42页 |
3.2.4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仍需完善 | 第42-44页 |
第四章 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 第44-52页 |
4.1 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制 | 第44-47页 |
4.1.1 构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系统 | 第44-45页 |
4.1.2 建立健全机构机制建设 | 第45页 |
4.1.3 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活动体系 | 第45-47页 |
4.2 多措并举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 第47-50页 |
4.2.1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 第47-48页 |
4.2.2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 | 第48页 |
4.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第48-49页 |
4.2.4 丰富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 | 第49-50页 |
4.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6-57页 |
附录 1 | 第57-60页 |
附录 2 | 第60-63页 |
附录 3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