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问题的来源 | 第12页 |
1.2 豆粕开发的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豆粕简介 | 第12-13页 |
1.2.2 开发功能性蛋白及多肽 | 第13-16页 |
1.2.2.1 豆粕蛋白的加工特性 | 第13-14页 |
1.2.2.2 豆粕多肽的功能活性 | 第14页 |
1.2.2.3 豆粕蛋白及多肽的制备 | 第14-16页 |
1.2.3 超声波辅助发酵 | 第16-19页 |
1.2.3.1 超声波对微生物的影响 | 第17-19页 |
1.2.3.2 超声波对生物酶学的影响 | 第19页 |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豆粕发酵种子培养基、发酵培养基和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研究 | 第21-35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材料与仪器 | 第21-22页 |
2.2.1 菌株与试剂 | 第21页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1-22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2-25页 |
2.3.1 培养基的选用 | 第22页 |
2.3.2 指标测定方法 | 第22页 |
2.3.2.1 生物量的测定 | 第22页 |
2.3.2.2 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 第22页 |
2.3.2.3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第22页 |
2.3.2.4 多肽含量测定 | 第22页 |
2.3.3 枯草芽孢杆菌的活化 | 第22-23页 |
2.3.4 枯草芽孢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23页 |
2.3.5 枯草芽孢杆菌分泌酶的定性试验 | 第23页 |
2.3.5.1 蛋白酶定性试验 | 第23页 |
2.3.5.2 淀粉酶定性试验 | 第23页 |
2.3.5.3 纤维素酶定性试验 | 第23页 |
2.3.6 种子液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筛选优化 | 第23-24页 |
2.3.7 发酵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的筛选优化 | 第24页 |
2.3.8 发酵培养条件的正交优化试验 | 第24-25页 |
2.3.9 优化与对照试验 | 第25页 |
2.3.10 数据处理 | 第25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5-34页 |
2.4.1 枯草芽孢杆菌生长曲线 | 第25页 |
2.4.2 枯草芽孢杆菌分泌酶的定性试验 | 第25-26页 |
2.4.3 种子培养基优化 | 第26-29页 |
2.4.3.1 氮源的选择 | 第26-27页 |
2.4.3.2 碳源的选择 | 第27页 |
2.4.3.3 无机盐的选择 | 第27-28页 |
2.4.3.4 温度的选择 | 第28-29页 |
2.4.4 发酵培养基优化 | 第29-32页 |
2.4.4.1 氮源量的选择 | 第29页 |
2.4.4.2 碳源量的选择 | 第29-30页 |
2.4.4.3 无机盐量的选择 | 第30页 |
2.4.4.4 温度的选择 | 第30-31页 |
2.4.4.5 接种量的选择 | 第31-32页 |
2.4.5 正交试验结果及方差分析 | 第32-33页 |
2.4.6 优化对照试验结果 | 第33-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超声波对豆粕发酵及其产物蛋白结构的影响 | 第35-65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材料与仪器 | 第35-37页 |
3.2.1 菌株与试剂 | 第35-36页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36-37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37-39页 |
3.3.1 超声辅助发酵参数优化试验 | 第37-38页 |
3.3.1.1 超声辅助发酵试验 | 第37页 |
3.3.1.2 指标测定 | 第37页 |
3.3.1.3 优化对照试验 | 第37-38页 |
3.3.1.4 化学成分测定 | 第38页 |
3.3.2 超声处理对蛋白光谱及微观特性影响的分析检测 | 第38-39页 |
3.3.2.1 紫外-可见光谱扫描 | 第38-39页 |
3.3.2.2 荧光光谱扫描 | 第39页 |
3.3.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 | 第39页 |
3.3.2.4 蛋白的微观结构表征 | 第39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9-63页 |
3.4.1 超声方式的选择 | 第39-41页 |
3.4.2 超声阶段的选择 | 第41-43页 |
3.4.3 超声时间的选择 | 第43-44页 |
3.4.4 超声功率密度的选择 | 第44-45页 |
3.4.5 超声频率的选择 | 第45-46页 |
3.4.6 优化对照试验结果 | 第46-47页 |
3.4.7 化学成分测定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3.4.8 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 第48-50页 |
3.4.9 荧光光谱分析 | 第50-52页 |
3.4.10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 | 第52-56页 |
3.4.11 蛋白的微观结构表征 | 第56-6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发酵产物功能特性及其构效量化关系的研究 | 第65-94页 |
4.1 引言 | 第65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5-66页 |
4.2.1 主要试剂 | 第65-66页 |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66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66-69页 |
4.3.1 发酵液样品的制备 | 第66页 |
4.3.2 蛋白质持水性和持油性的测定 | 第66页 |
4.3.3 蛋白质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 | 第66-67页 |
4.3.4 DPPH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 第67-68页 |
4.3.5 还原力的测定 | 第68页 |
4.3.6 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的测定 | 第68页 |
4.3.7 螯合亚铁离子能力的测定 | 第68-69页 |
4.3.8 多肽降血压活性试验 | 第69页 |
4.3.9 结构性质与功能活性相关性分析 | 第69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69-92页 |
4.4.1 蛋白持水性及持油性结果分析 | 第69-71页 |
4.4.2 蛋白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结果分析 | 第71-74页 |
4.4.3 DPPH清除率结果分析 | 第74-76页 |
4.4.4 还原力结果分析 | 第76-77页 |
4.4.5 羟自由基清除率结果分析 | 第77-79页 |
4.4.6 亚铁离子螯合率结果分析 | 第79-81页 |
4.4.7 降血压活性试验结果分析 | 第81-83页 |
4.4.8 蛋白结构和其加工特性的关系 | 第83-88页 |
4.4.8.1 持水性与Rq相关性分析 | 第85-86页 |
4.4.8.2 持油性与 α-helix、Random coil、Rq、Ra相关性分析 | 第86-87页 |
4.4.8.3 乳化性与 β-sheet、Ra相关性分析 | 第87-88页 |
4.4.9 蛋白结构和多肽功能活性关系 | 第88-92页 |
4.4.9.1 ·OH清除率与 β-sheet、β-turn相关性分析 | 第90-91页 |
4.4.9.2 Fe~(2+)螯合率与 β-sheet相关性分析 | 第91页 |
4.4.9.3 ACE抑制率与 β-turn相关性分析 | 第91-9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6页 |
5.1 结论 | 第94-95页 |
5.2 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