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仪式德育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11-21页 |
一、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7页 |
三、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8-21页 |
第一章 当代青少年仪式德育的内涵、类型及特征 | 第21-35页 |
第一节 青少年仪式德育的内涵 | 第21-26页 |
一、仪式及仪式德育释义 | 第21-23页 |
二、青少年仪式德育的内涵诠释 | 第23-25页 |
三、青少年仪式德育与活动德育 | 第25-26页 |
第二节 青少年仪式德育的主要类型 | 第26-30页 |
一、学校主导模式:规范性与日常性 | 第26-27页 |
二、家庭个性模式:明示性与情感性 | 第27-29页 |
三、社会主流模式:法定性与民俗性 | 第29-30页 |
第三节 青少年仪式德育的基本特征 | 第30-35页 |
一、象征性与规范性并具 | 第30-31页 |
二、神圣性与虚拟性兼容 | 第31-32页 |
三、传承性与表演性同生 | 第32-33页 |
四、参与性与体验性共存 | 第33-35页 |
第二章 当代青少年仪式德育的理论审视与现实观照 | 第35-45页 |
第一节 青少年仪式德育的理论审视 | 第35-41页 |
一、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学说 | 第35-36页 |
二、直接依据:现代人类学的仪式理论 | 第36-37页 |
三、历史参考:中华传统“礼”文化教育思想 | 第37-38页 |
四、社会学借鉴:戈夫曼的表演拟剧理论 | 第38-40页 |
五、教育学启示:活动教育理论 | 第40-41页 |
第二节 青少年仪式德育的现实观照 | 第41-45页 |
一、仪式德育是培育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新要求 | 第41-42页 |
二、仪式德育是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的新路径 | 第42-43页 |
三、仪式德育拓展了学校德育外延的新阵地 | 第43页 |
四、仪式德育因其自身的性质和特点赋予了新选择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当代青少年仪式德育的境况透视 | 第45-55页 |
第一节 青少年仪式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5-50页 |
一、理念层面:重功利轻人文 | 第45-46页 |
二、主体层面:重灌输轻体验 | 第46-47页 |
三、方法层面:重形式轻实效 | 第47-48页 |
四、内容层面:重法定轻日常 | 第48-49页 |
五、功能层面:重显性轻隐性 | 第49-50页 |
第二节 青少年仪式德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50-55页 |
一、滞后性的教育观念束缚了仪式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 第50-51页 |
二、功利化的教育倾向制约了仪式德育内容的丰富拓展 | 第51-52页 |
三、墨守成规的德育机制使得仪式德育运行异化相斥 | 第52-53页 |
四、复杂多元的德育环境消解了仪式德育功能的彰显 | 第53-55页 |
第四章 当代青少年仪式德育实施的现实建构 | 第55-71页 |
第一节 青少年仪式德育实施的指导思想 | 第55-58页 |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仪式德育的精神内核 | 第55-56页 |
二、树立以青少年成长成才为仪式德育的根本目标 | 第56-57页 |
三、确立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仪式德育整体设计 | 第57-58页 |
第二节 青少年仪式德育实施的主要原则 | 第58-61页 |
一、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 第58-59页 |
二、主次并重:主体与客体相转换 | 第59-60页 |
三、内外兼修:内涵与外延互兼顾 | 第60页 |
四、与时俱进:传承与创新共存取 | 第60-61页 |
第三节 青少年仪式德育实施的基本模式 | 第61-64页 |
一、情境体验模式 | 第61-62页 |
二、主体互动模式 | 第62-63页 |
三、多元榜样模式 | 第63-64页 |
第四节 青少年仪式德育实施的具体路径 | 第64-71页 |
一、培养主体意识,更新仪式德育观念 | 第64-65页 |
二、明确价值定向,增强仪式德育目标 | 第65-66页 |
三、创新仪式设计,提高仪式凝聚精神 | 第66-67页 |
四、健全德育机制,提升仪式师资力量 | 第67-68页 |
五、创设特殊情境,引进仪式体验活水 | 第68-71页 |
结语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