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页 |
·研究思路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研究框架 | 第11-13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研究的不足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理论综述 | 第15-27页 |
·概念的界定 | 第15页 |
·一线员工的概念 | 第15页 |
·员工离职的概念 | 第15页 |
·企业员工离职现状的研究 | 第15-18页 |
·国外企业员工离职的现状研究 | 第15-16页 |
·国内研究员工离职的现状 | 第16-18页 |
·经典模型与员工离职 | 第18-23页 |
·March & Simon模型(1958) | 第18-19页 |
·Mobley中介链模型(1977) | 第19-21页 |
·扩展的Mobley模型(1979) | 第21-23页 |
·Steers & Mowday动因模型(1981) | 第23页 |
·员工离职的相关支撑理论 | 第23-25页 |
·激励理论 | 第24页 |
·公平理论 | 第24页 |
·心理契约论 | 第24-25页 |
·期望理论 | 第25页 |
·强化理论 | 第25页 |
·综合激励理论 | 第25页 |
·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A公司现状分析与评价 | 第27-35页 |
·A公司概况 | 第27页 |
·A公司一线员工情况分析 | 第27-31页 |
·A公司一线员工组成情况分析 | 第27-30页 |
·A公司人力资源规划 | 第30页 |
·A公司一线员工离职情况分析 | 第30-31页 |
·一线员工离职给A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 | 第31-35页 |
·加大企业的用工费用 | 第31-32页 |
·破坏公司内部凝聚力 | 第32页 |
·损害企业声誉 | 第32-33页 |
·削弱企业竞争力 | 第33-35页 |
第四章 A公司一线员工离职原因分析 | 第35-45页 |
·离职面谈情况统计 | 第35-37页 |
·个体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对车间主任的个体访谈 | 第37-38页 |
·对原一线员工的个体访谈 | 第38-39页 |
·对A公司一线员工离职原因归纳分析 | 第39-44页 |
·企业外部因素分析 | 第39-40页 |
·企业内部因素分析 | 第40-43页 |
·一线员工个人因素分析 | 第43-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A公司在职一线员工满意度调查 | 第45-59页 |
·在职一线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45-46页 |
·员工满意度问卷回收情况 | 第46页 |
·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 第46-56页 |
·调查结论 | 第56-59页 |
第六章 A公司一线员工离职的解决方案 | 第59-69页 |
·公司层面的对策 | 第59-66页 |
·重塑良好企业文化 | 第59页 |
·设计合理的薪酬福利制度 | 第59-61页 |
·重视一线员工职业生涯规划 | 第61-62页 |
·改善一线员工的工作生活环境 | 第62-64页 |
·落实车间人性化管理 | 第64-65页 |
·建立规章健全沟通渠道 | 第65-66页 |
·重视应聘人员小团体现象 | 第66页 |
·重视员工重新召回制度 | 第66页 |
·个人层面的对策 | 第66-69页 |
·保护孕期一线员工 | 第66-67页 |
·重视新生代员工特殊性 | 第67页 |
·为“双职工”提供便利 | 第67-69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附录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