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相法提取亚麻籽油与蛋白质的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亚麻籽概述 | 第9-11页 |
·亚麻及亚麻籽简介 | 第9页 |
·亚麻籽的主要成分 | 第9-10页 |
·亚麻籽的开发利用 | 第10-11页 |
·亚麻籽粘质物的脱除研究进展 | 第11页 |
·亚麻籽油的提取 | 第11-13页 |
·亚麻籽油的提取方法 | 第11-12页 |
·水相法及酶辅助水相法的研究进展 | 第12页 |
·水相法提油预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乙醇在油脂提取中的应用 | 第13页 |
·亚麻蛋白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立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亚麻籽粘质物的脱除 | 第16-28页 |
·前言 | 第16页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16页 |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16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16页 |
·实验方法 | 第16-19页 |
·亚麻籽成分分析 | 第16页 |
·浸提液中粘质物和总糖的测定 | 第16-17页 |
·亚麻籽油的提取 | 第17页 |
·浸提条件对粘质物脱除效果的影响 | 第17-18页 |
·脱粘前后亚麻籽油及蛋白分析 | 第18页 |
·亚麻籽胶的分离 | 第18页 |
·生氰糖苷的测定 | 第18-19页 |
·亚麻籽胶的成分分析 | 第19页 |
·粘度的测定 | 第19页 |
·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 第19页 |
·数据处理 | 第1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9-26页 |
·亚麻籽的主要组成 | 第19-20页 |
·总糖得率与粘质物得率的相关性分析 | 第20页 |
·粘质物脱除效果对亚麻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 第20-21页 |
·亚麻籽粘质物的脱除工艺 | 第21-24页 |
·粘质物脱除过程对亚麻籽油及蛋白的影响 | 第24-25页 |
·粘质物脱除过程中生氰糖苷的含量变化 | 第25页 |
·亚麻籽胶的主要组成 | 第25-26页 |
·亚麻籽胶的相对分子质量 | 第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亚麻籽油的水相提取工艺研究 | 第28-46页 |
·前言 | 第28页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8-29页 |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28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8-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3页 |
·共聚焦显微镜分析 | 第29页 |
·亚麻籽的粉碎 | 第29-30页 |
·不同方法提取亚麻籽油 | 第30页 |
·粒径的测定 | 第30页 |
·提取条件对乙醇辅助水相法提油率的影响 | 第30-31页 |
·亚麻籽油样品的制备 | 第31页 |
·亚麻籽油基本指标的测定 | 第31页 |
·维生素E含量的测定 | 第31-32页 |
·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分析 | 第32页 |
·乙醇残留量测定 | 第32页 |
·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45页 |
·亚麻籽原料的微观结构 | 第33页 |
·剪切和辊压粉碎及提取方法对亚麻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 第33-34页 |
·粉碎程度对亚麻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 第34-35页 |
·干法和湿法粉碎对亚麻籽油提取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乙醇辅助水相法提取亚麻籽油的工艺 | 第36-40页 |
·不同方法提取亚麻籽油后各相的微观结构 | 第40-41页 |
·亚麻籽油提取过程中粒径的变化 | 第41页 |
·乙醇辅助水相法所提油脂的乙醇残留 | 第41-42页 |
·亚麻籽油的品质分析 | 第42-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亚麻蛋白的提取及其性质研究 | 第46-59页 |
·前言 | 第46页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6-47页 |
·主要材料与试剂 | 第46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46-47页 |
·实验方法 | 第47-50页 |
·提取条件对渣相亚麻蛋白提取率的影响 | 第47页 |
·亚麻蛋白的制备 | 第47页 |
·等电点的测定 | 第47-48页 |
·氨基酸分析 | 第48页 |
·亚麻蛋白总糖含量的测定 | 第48页 |
·亚麻蛋白主要功能性质的测定 | 第48-49页 |
·数据处理 | 第49-5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7页 |
·渣相亚麻蛋白的提取工艺 | 第50-52页 |
·亚麻蛋白的等电点 | 第52页 |
·亚麻蛋白的氨基酸组成 | 第52-56页 |
·亚麻蛋白的疏水性分析 | 第56-57页 |
·亚麻蛋白的功能性质分析 | 第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展望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