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2-15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2-14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主要创新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 第23-49页 |
·邮轮产业发展概述 | 第23-27页 |
·邮轮产业的界定 | 第23-24页 |
·邮轮产业链分析 | 第24-27页 |
·国际邮轮市场发展概况 | 第27-37页 |
·北美邮轮市场发展概况 | 第28-30页 |
·欧洲邮轮市场发展概况 | 第30-32页 |
·亚洲邮轮市场发展概况 | 第32-37页 |
·邮轮产业人才概述 | 第37-49页 |
·邮轮人才概述及国外邮轮就业带动情况 | 第37-44页 |
·邮轮运营管理的人才队伍现状 | 第44-47页 |
·邮轮运营管理人才培养渠道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国内外邮轮运营管理人才培养与比较研究 | 第49-57页 |
·国外邮轮管理人才的主要培养模式 | 第49-51页 |
·模式一——职业教育+中介机构培训+就业 | 第50页 |
·模式二——普通教育+公司技术(服务)培训+就业 | 第50页 |
·模式三——普通教育+公司技术(服务)培训+企业二次提升培训+就业 | 第50页 |
·模式四——普通教育+就业 | 第50-51页 |
·上海邮轮人才的主要培养模式 | 第51-53页 |
·模式一——相关行业从业人员+企业内训+就业 | 第51页 |
·模式二——高等院校/初高中院校+中介职业(执业)培训+就业 | 第51-53页 |
·模式三——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直接就业 | 第53页 |
·上海与国外邮轮人才培养模式对比 | 第53-57页 |
·上海注重邮轮人才“院校教育体系”建设 | 第54页 |
·国外注重邮轮“建设实践培养过程”建设 | 第54-55页 |
·国内邮轮运营管理人才培养不足之处 | 第55-57页 |
第四章 邮轮运营管理人才供需研究—以上海为例 | 第57-82页 |
·邮轮运营管理人才供给研究 | 第57-72页 |
·邮轮运营管理人才供给来源分析 | 第58页 |
·邮轮运营管理人才供给质量分析 | 第58-69页 |
·邮轮运营管理人才供给来源结构分析 | 第69-72页 |
·邮轮运营管理人才需求研究 | 第72-79页 |
·邮轮运营管理人才需求分析 | 第72-73页 |
·邮轮运营管理人才需求数量预测 | 第73-79页 |
·邮轮运营管理人才供需现状及主要问题 | 第79-82页 |
·邮轮运营管理人才供需现状分析 | 第79-80页 |
·邮轮运营管理人才供需问题分析 | 第80-82页 |
第五章 邮轮运营管理人才供需对接机制的研究——以上海为例 | 第82-102页 |
·邮轮运营管理人才供需对接现状 | 第82-85页 |
·相关概念 | 第82页 |
·邮轮运营管理人才供需对接现状 | 第82-85页 |
·邮轮运营管理人才供需对接机制——邮轮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层面 | 第85-92页 |
·信息平台 | 第85-87页 |
·招聘渠道 | 第87-88页 |
·培训中心 | 第88-90页 |
·咨询服务 | 第90页 |
·证书认证 | 第90-92页 |
·邮轮运营管理人才供需对接机制——高校与企业培养层面 | 第92-102页 |
·七大“无缝对接” | 第93-97页 |
·政府保障机制 | 第97-100页 |
·研究机构助推机制 | 第100-102页 |
第六章 邮轮运营管理人才供需对接机制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 | 第102-116页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对接实证研究 | 第102-111页 |
·专业对接 | 第102-103页 |
·课程对接 | 第103-104页 |
·证书对接 | 第104页 |
·培养方式对接 | 第104-108页 |
·职业素养对接 | 第108页 |
·双师型对接 | 第108-109页 |
·评价监督机制对接 | 第109-111页 |
·两个创新与经验借鉴 | 第111-116页 |
·两个创新 | 第111-113页 |
·经验借鉴 | 第113-116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研究结论 | 第116页 |
·文章的主要不足之处 | 第116-117页 |
·进一步展望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3页 |
附录 | 第123-12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