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 ·理论背景与意义 | 第10页 |
| ·现实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文章结构 | 第13-14页 |
| ·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柏拉图《理想国》道德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5-21页 |
| ·柏拉图的生平与时代 | 第15-18页 |
| ·柏拉图的生平 | 第15-16页 |
| ·战争使公民道德观由传统走向失序 | 第16-18页 |
| ·《理想国》中道德教育思想提出的起因与论述结构 | 第18-21页 |
| ·《理想国》中道德教育思想提出的起因 | 第18-20页 |
| ·《理想国》的论述结构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柏拉图《理想国》道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21-31页 |
| ·何为正义 | 第21-22页 |
| ·城邦组织与城邦中的正义 | 第22-27页 |
| ·城邦与个人的相似 | 第22-25页 |
| ·城邦中的生产者阶层与人的基本“欲望” | 第23页 |
| ·城邦中的护卫者阶层与人的“激情” | 第23-24页 |
| ·城邦中的统治者阶层与人的“理性” | 第24-25页 |
| ·城邦的四种美德 | 第25-27页 |
| ·心灵结构与心灵中的正义 | 第27-31页 |
| ·心灵的“三分”结构 | 第27-28页 |
| ·个人的四种美德 | 第28-31页 |
| 第四章 柏拉图《理想国》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 第31-51页 |
| ·道德教育的初级阶段:培养正确的道德信念 | 第31-39页 |
| ·初级教育的目的 | 第31-32页 |
| ·初级教育的内容 | 第32-39页 |
| ·音乐教育:心灵的塑造 | 第33-36页 |
| ·音乐教育中的“哲学与诗之争”问题 | 第36-38页 |
| ·体育教育 | 第38-39页 |
| ·道德教育的制度保障:公有制度 | 第39-42页 |
| ·公有制度的内容 | 第39-41页 |
| ·公有制度的目的 | 第41-42页 |
| ·道德教育的高级阶段:德性完善 | 第42-47页 |
| ·哲学教育的对象 | 第43-45页 |
| ·真正的哲学家 | 第43页 |
| ·哲学家的统治能力 | 第43-44页 |
| ·哲学家的高贵天性 | 第44-45页 |
| ·哲学教育的本质:心灵转向 | 第45-46页 |
| ·哲学教育的课程 | 第46-47页 |
| ·柏拉图道德教育方法的特点 | 第47-51页 |
| ·道德教育应依据个人天赋进行 | 第47-49页 |
| ·道德教育必须从小抓起、循序渐进 | 第49页 |
| ·教育原则: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统一 | 第49-51页 |
| 第五章 柏拉图道德教育思想的特点、历史局限、成就与启示 | 第51-57页 |
| ·柏拉图道德教育思想的特点 | 第51-53页 |
| ·道德教育以完善自我为目的 | 第51-52页 |
| ·道德教育为战争服务 | 第52-53页 |
| ·柏拉图道德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 | 第53-55页 |
| ·限制个性多元化的教育 | 第53-54页 |
| ·缺少科学精神的教育 | 第54页 |
| ·忽略技术性教育 | 第54-55页 |
| ·柏拉图道德教育对当前教育的启示 | 第55-57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