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广告修辞研究--以《中国广告作品年鉴》为对象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 (一) 广告修辞研究 | 第10-16页 |
| (二) 房地产广告研究 | 第16-19页 |
| 三、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9-20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研究依据的推导 | 第21-33页 |
| 一、“修辞”的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 二、由修辞到广告修辞 | 第22-23页 |
| 三、广告修辞格的分类 | 第23-32页 |
| (一) 文字修辞格的分类 | 第23-30页 |
| (二) 视觉修辞格的分类 | 第30-32页 |
| 四、修辞格意义的偏离和认知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内容分析 | 第33-53页 |
| 一、研究对象 | 第33-34页 |
| 二、抽样时段 | 第34页 |
| 三、抽样方法 | 第34-35页 |
| 四、编码标准 | 第35页 |
| 五、编码的效度与信度 | 第35页 |
| 六、编码对照表 | 第35-37页 |
| 七、编码标准表 | 第37页 |
| 八、内容分析结果 | 第37-51页 |
| (一) 广告标题 | 第37-41页 |
| (二) 广告图像 | 第41-42页 |
| (三) 广告正文 | 第42-45页 |
| (四) 广告诉求 | 第45-51页 |
| 九、初步结论与假设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语言环境下的验证与丰富 | 第53-76页 |
| 一、广告诉求引导辞格选用 | 第53-61页 |
| (一) 拟人化的自然与建筑 | 第54-56页 |
| (二) 设问、警策、双关,花样繁多的概念炒作 | 第56-58页 |
| (三) 对照下的理念变迁 | 第58-59页 |
| (四) 社会热点的修辞象征 | 第59-61页 |
| (五) 小结 | 第61页 |
| 二、追逐意义的市场与受众 | 第61-65页 |
| (一) 市场环境 | 第62页 |
| (二) 受众环境 | 第62-65页 |
| (三) 小结 | 第65页 |
| 三、媒介环境影响修辞特点 | 第65-67页 |
| 四、狭义语境下的语言关系 | 第67-74页 |
| (一) 广告要素内的语言关系 | 第67-68页 |
| (二) 广告要素间的语言关系 | 第68-73页 |
| (三) 系列广告的狭义语境 | 第73-74页 |
| (四) 小结 | 第74页 |
| 五、本章总结 | 第74-76页 |
| 第五章 房地产广告的修辞幻象 | 第76-84页 |
| 一、人与自然的修辞幻象 | 第77-79页 |
| 二、社会阶层的修辞幻象 | 第79-81页 |
| 三、房地产广告中的“家”幻象 | 第81-84页 |
| 结语 | 第84-90页 |
| 一、研究总结 | 第84-86页 |
|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86-88页 |
| (一) 房地产广告创作者 | 第86-87页 |
| (二) 房地产广告受众 | 第87页 |
| (三) 房地产广告主 | 第87-88页 |
| 三、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 第8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 致谢 | 第93-9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