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9页 |
第一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7-24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24-46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46-47页 |
第四节 论文基本结构 | 第47-49页 |
第二章 交互主体性与胡塞尔现象学 | 第49-58页 |
第一节 悬搁和先验自我 | 第49-51页 |
第二节 构造和他我 | 第51-53页 |
第三节 造对和单子共同体 | 第53-56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56-58页 |
第三章 交互主体性在西方哲学中的发展 | 第58-103页 |
第一节 宗教神学交互主体性思想 | 第58-65页 |
·马丁·布伯的“我-你”关系 | 第58-63页 |
·雅斯贝尔斯的“生存交往”与“超越存在” | 第63-64页 |
·马塞尔的“功能”与“信仰” | 第64-65页 |
第二节 存在主义交互主体性思想 | 第65-73页 |
·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与“诗意地栖居” | 第65-71页 |
·萨特的“注视”与“兄弟关系” | 第71-72页 |
·梅洛-庞蒂的“身体-意识”与“可逆性” | 第72-73页 |
第三节 解释学: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与“效果历史” | 第73-78页 |
第四节 对话论:巴赫金的“对话关系”与“复调合声” | 第78-83页 |
第五节 社会学交互主体性思想 | 第83-91页 |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与“交往理性” | 第83-89页 |
·舒茨的“视角互换”与“生活世界” | 第89-90页 |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交往实践” | 第90-91页 |
第六节 对交互主体性的思考和界定 | 第91-101页 |
·交互主体性的本质是主体性 | 第92-94页 |
·交互主体性的主体是社会活动中的人 | 第94-97页 |
·交互主体性包含能动性和交互关系 | 第97-99页 |
·交互主体性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 第99-101页 |
第七节 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四章 翻译中交互主体性的理论阐释:内涵、特征及意义 | 第103-159页 |
第一节 翻译中的主体性研究 | 第103-121页 |
·译者的主体意识与主体性 | 第104-107页 |
·翻译中的主体问题 | 第107-110页 |
·翻译中主体性的范围与限度 | 第110-116页 |
·翻译中交互主体性的出场 | 第116-121页 |
第二节 翻译中交互主体性的内涵 | 第121-135页 |
·本质:交互关系下的主体性 | 第122-124页 |
·前提:存在差异的复数主体 | 第124-130页 |
·必要:人格平等的交往活动 | 第130-132页 |
·补充:彼此制约的互作用力 | 第132-135页 |
第三节 翻译中交互主体性的特征 | 第135-143页 |
·差异性 | 第135-136页 |
·平等性 | 第136-138页 |
·平衡性 | 第138-140页 |
·整体性 | 第140-143页 |
第四节 交互主体性对翻译研究的意义 | 第143-158页 |
·交互主体性有助于建立主体间的正常伦理关系 | 第144-148页 |
·交互主体性有助于翻译研究走出由二元对立思维造成的困境 | 第148-154页 |
·交互主体性有助于翻译回归对实践研究的重视 | 第154-158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158-159页 |
第五章 交互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 第159-201页 |
第一节 《离骚》翻译中向“他文化”求同的交互主体性 | 第159-170页 |
·杨宪益译《离骚》中体现的交互主体性 | 第160-165页 |
·霍克斯译《离骚》中体现的交互主体性 | 第165-170页 |
第二节 《红楼梦》翻译中向“我文化”回归的交互主体性 | 第170-191页 |
·杨宪益译《红楼梦》中体现的交互主体性 | 第171-178页 |
·霍克斯译《红楼梦》中体现的交互主体性 | 第178-191页 |
第三节 主体间与文化间的动态平衡 | 第191-200页 |
·主体向他者或自我趋同的“承认运动” | 第191-193页 |
·中国典籍翻译的交互主体性思考 | 第193-200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200-201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201-217页 |
第一节 本论文研究总结 | 第201-204页 |
第二节 中国古典文化中体现的交互主体性思想 | 第204-210页 |
第三节 交互主体性对建立系统独立的翻译学科的启示 | 第210-215页 |
第四节 本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15-217页 |
参考文献 | 第217-231页 |
致谢 | 第231-232页 |
个人简历与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232-2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