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常用外国语论文--英语论文--写作、修辞论文--翻译论文

京华旧事,译坛烟云--论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的无根回译

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32页
第一章 绪论第32-72页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第32-37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第37-54页
     ·20 世纪国外与国内林语堂及《京华烟云》研究第37-45页
     ·新世纪国内林语堂及其作品的翻译研究第45-54页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第54-60页
     ·研究对象第54-58页
     ·研究目的第58-60页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60-68页
     ·研究思路第60-63页
     ·研究方法第63-68页
 第五节 创新之处第68-72页
第二章 林语堂与 Moment in Peking:难以书写的一章第72-141页
 第一节 尴尬的边缘人:游走于中西文化之间第73-105页
     ·林语堂生平简述第73-80页
     ·文学史上难以书写的一章第80-89页
     ·林氏英文作品的归属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第89-105页
 第二节 Moment in Peking:林语堂最富盛名的传世之作第105-141页
     ·创作背景与创作动机第107-120页
     ·内容简介与艺术特点第120-131页
     ·异语写作与语言表现力第131-141页
第三章 Moment in Peking 的叙事、修辞、文体与翻译第141-200页
 第一节 叙事学与 Moment in Peking 的叙事模式与手段第141-156页
     ·叙事学概述第141-143页
     ·卷首献词及其翻译策略第143-146页
     ·分卷策略与《庄子》题旨第146-151页
     ·虚构故事与历史事实的交叉及其翻译第151-153页
     ·叙事时间与汉译体现第153-154页
     ·叙述视角的转换与译本体现第154-156页
 第二节 修辞学与叙事话语的修辞特征第156-184页
     ·修辞学概述第157-158页
     ·称谓语及其汉译第158-168页
     ·双关语取名与译本再现第168-172页
     ·色彩修辞与翻译还原第172-177页
     ·战争修辞话语第177-181页
     ·男性话语对女性的修辞第181-184页
 第三节 文体学与 Moment in Peking 的文体风格第184-200页
     ·文体学与文体风格第184-186页
     ·林语堂的语言风格第186-192页
     ·Moment in Peking 的语言风格第192-195页
     ·Moment in Peking 的语言风格之传译第195-200页
第四章 文化旅行与 Moment in Peking 的形象塑造第200-230页
 第一节 比较文学形象学与东方主义理论概述第200-204页
     ·比较文学形象学第200-202页
     ·东方主义与“自我东方主义”第202-204页
 第二节 Moment in Peking 塑造的中国形象第204-220页
     ·林语堂的“自我东方主义”倾向及其原因第204-207页
     ·异域书写的中国民众形象第207-210页
     ·其他自塑中国形象及译本体现第210-220页
 第三节 外国人形象及其译本体现第220-230页
     ·西方人形象与译本体现第220-224页
     ·日本人形象与汉译体现第224-230页
第五章 Moment in Peking 的互文性与翻译第230-261页
 第一节 互文性理论溯源第230-235页
     ·互文性概述:一个不定的概念第230-232页
     ·费尔克劳:显性互文性与成构互文性第232-234页
     ·翻译与创作:互文性视角第234-235页
 第二节 显性互文性及其翻译第235-249页
     ·引用第236-238页
     ·粘贴第238-246页
     ·用典第246-247页
     ·戏拟第247-249页
 第三节 成构互文性:Moment in Peking 与《红楼梦》的互文及翻译第249-261页
     ·体裁之确定第250-251页
     ·主题之提炼第251-252页
     ·Moment in Peking 与中国文化典籍的互文第252-253页
     ·Moment in Peking 与《红楼梦》的互文第253-261页
第六章 三个中译本的特色比较与整体评价第261-328页
 第一节 郑陀、应元杰及其《京华烟云》第261-275页
     ·郑、应译者及译本概述第262-264页
     ·作者对郑、应译本的整体评价第264-267页
     ·郑、应译本的语言特征第267-275页
 第二节 张振玉及其《京华烟云》第275-296页
     ·张振玉及其译本《京华烟云》概述第275-280页
     ·张译《京华烟云》的艺术特点第280-286页
     ·张译本艺术性及其成功的原因探源第286-294页
     ·张译本《京华烟云》之不足第294-296页
 第三节 郁飞及其《瞬息京华》第296-312页
     ·郁飞译本的诞生第296-301页
     ·郁飞译本的特点第301-312页
 第四节 三个中译本整体考察第312-321页
     ·翻译腔第312-316页
     ·文化还原策略:增译、省译第316-318页
     ·融段、分段与小说节奏第318-321页
 第五节 《京华烟云》、《瞬息京华》:一种翻译文学第321-328页
     ·《京华烟云》、《瞬息京华》的文本错觉第321-323页
     ·《京华烟云》、《瞬息京华》:作为翻译文学第323-328页
第七章 无根回译:Moment in Peking 翻译的理论问题第328-358页
 第一节 无根回译:一种特殊的翻译类型第328-344页
     ·概念区分与无根回译的界定第328-333页
     ·无根回译的普遍性第333-336页
     ·无根回译的层级划分第336-343页
     ·无根回译与古本复原、伪译第343-344页
 第二节 无根回译对翻译理论的再认识第344-347页
     ·归化与异化的趋同与融合第344-346页
     ·不可译问题的淡化第346-347页
 第三节 无根回译的参照因素与终极范本第347-352页
     ·无根回译的参照因素第347-350页
     ·无根回译的终极范本第350-352页
 第四节 无根回译的译本评价第352-358页
     ·译本评价的理论依据第352页
     ·无根回译的译本评价:以 Moment in Peking 的汉译为例第352-358页
第八章 结语第358-378页
 第一节 主要结论与基本认识第359-366页
 第二节 无根回译:一种新的翻译类型及其理论价值的发现第366-374页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不足与后续课题第374-378页
参考文献第378-406页
致谢第406-411页
附录第411-425页
 附录 1 林语堂小说 Moment in Peking 人物表第411-412页
 附录 2 郑陀、应元杰译本《京华烟云》人物表第412-413页
 附录 3 张振玉译本《京华烟云》人物表第413-414页
 附录 4 张振玉译本《京华烟云》目录第414-416页
 附录 5 郁飞译本《瞬息京华》人物表第416-417页
 附录 6 Moment in Peking 生活场景复原图第417-418页
 附录 7 林语堂中英文作品(依据林太乙女士的统计)第418-423页
 附录 8 Moment in Peking 中的詈词和脏话翻译对照表第423-425页
个人简历及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425-426页

论文共4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立体视觉技术在耳显微外科的应用性研究
下一篇:翻译中的交互主体性研究